一
八十年代是指20世纪的1980年代。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八十年代整体上是一个朝气蓬勃、文化开放、思想禁锢得以解除的历史时期。对于生于20世纪1970年代的人来说,绝大多数人在八十年代还只是童年和少年,然而,这个并不属于他们的年代,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也难怪,八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多年多方面的沉重压抑后,终于迎来了思想、文化和经济上的解放。这首歌无疑唱出了那种经过长时间压抑后被释放出来的自由轻松、兴奋愉快,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热情期盼。
还有一首在八十年代很火的歌《溜溜的她》,也唱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欢快喜悦,“你不用介绍你,我不用介绍我,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呀,比什么都快乐。”八十年代年轻人的主力,无疑是19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他们虽然也经历了文革十年,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观都被定型在了同一个模子里。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不必再想着和谁划清界线,和他们的父母辈不一样,他们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终于可以享有一个正常年轻人应该享有的一些东西——爱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个性的表达。即便是在文化程度普遍落后的农村,年轻人的脸上也常常洋溢着笑容和兴奋。村里的年轻人,甚至带了情侣在路边接吻,最多也就是被撞见的小孩子们哄笑一番,不必再担心受到伤风败俗的指责。
村里开始有了电视机。最初是和成年男子手掌差不多大的小黑白电视机,后来逐渐有了大一点的彩色电视机。我记得清楚的是,当年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买回了一台17寸的彩色电视机,一时在村里引起了“轰动”,那可是村里的第一台“彩电”,即便在整个乡里,这个尺寸的“彩电”也是不多见的。只是在农村,那会电视机的信号并不太好,电视画面经常模糊不清,但夏天的夜晚,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来到我家院子里,抬了椅子板凳,坐着一块收看《西游记》,那场面,简直就跟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是的,那会已经进入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机上能收看到的频道很少,但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电视机上放的,往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粗制滥造的东西是不太看得到的。电视剧,香港和新加坡的特别受欢迎,比如《流氓大亨》、《天涯同命鸟》;日本的电视剧也有较高关注度,比如《阿信》,而高仓健和山口百惠,是那个时候电视机上最受欢迎的日本明星;动画片的主角无疑也是日本动画片,比如《聪明的一休》、《恐龙特急克塞号》等。
八十年代是文化上开始逐渐走向开放、显现文化包容性的时期。
港台流行歌曲开始逐渐成为年轻人的音乐主流,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悄悄占领了年轻人的心,而八十年代稍晚些,中美混血儿的费翔则无疑是那时最耀眼的歌星。
牛仔裤开始传入中国,并成为受到年轻人欢迎和追捧的时尚。与世界隔绝了那么久,一条牛仔裤却让中国与世界潮流接轨,这还真没想到。
八十年代是中文现代诗歌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现代诗人,如北岛、顾城、食指、舒婷、海子等等,不得不说,脍炙人口、有影响力的现代中文诗篇,大部分诞生在那个时候。然而海子吟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在八十年代末期卧轨自杀了。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不但在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在思想上,亦激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诗歌和思想,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社会,但凡诗歌生命力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思想上也往往表现出活跃的状态。
然而有理想,也有理想的破灭。海子的死,似乎冥冥中让那个年代的理想和理想的破灭产生了一种象征性的联系。庆幸的是,八十年代结束九十年代来临,国家在经济上走上了突飞猛进的道路,延续着“小平你好”的局面。
八十年代思想活跃的地方是在城市,而城市里思想活跃的地方无疑是在大学;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大学这件事很不容易,其实很多人不但上不了大学,甚至连高中也考不上。幸而乡镇企业和工厂出现了,使得农村里那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有了地方可去。那还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鸿沟分明的年代,农村里的青年,更多看到的是眼前的现实生活,对城市,大部分只有向往而已;对于我而言,我对城市和外面世界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视机屏幕,以及我的一名小学老师。
是的,这是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青年,让我有回忆冲动的八十年代青年。当我回头仔细看我的这名老师时,我感觉自己也看见了整个八十年代。
二
八十年代我还只是一名乡村学校里的小学生。那个年代的乡村小学里,还有不少民办教师,所谓民办教师,就是那种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中高等教育,自己本身的文化程度很有限、勉强可以担任教学的非正式教师。因为那时候正式教师太少了,所以才有民办教师的用武之地。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倒是一个从城里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正式教师,他个子不高,身材壮实,肌肉发达。内心深处,我一直视他为我的启蒙老师,只是我从未当面或写信告诉过他。第一次见到我的老师,是在暑假后开学的第一天,他挑着一担箩筐,箩筐里装满了他的书,以及一点生活用品。当他从学校的台阶下快步走上来时,看见孩子们,便热情地打招呼,笑容满面。
这个新老师姓雷,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看起来也就20来岁,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我们就这样见了第一面。
这位新来的雷老师,很快就显示出与其他老师的不同。他教语文,但他不仅仅教课文,而是广泛开启我们的兴趣爱好。五年级的暑假里,他办了一个书法绘画兴趣班,对书法颇有些先天爱好的我,便报了名参加。雷老师办这个班不是为了赚钱,他从头到尾一分钱都没有收过,而且还免费贡献墨水、纸张。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参加学习的同学,后来在全县书法绘画比赛中,包括我在内,有三个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造了本校的历史纪录——其实那个学校从来就没有学生在全县比赛中获过奖。据我所知,在他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老师开办过书法绘画兴趣课,何况还是免费的呢。在现今城里的孩子看来,会觉得这实在是小事一桩,现在的兴趣课可真是太多了;但对于那时候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来说,却是一件极新鲜的事。而且尽管雷老师免费开办这些兴趣课,却仍然遭到了一些老师的反对与冷待,尤其是校长——那位校长先生是一名古板的老头,虽然他的身份是一名民办教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雷老师顶住了压力,坚持办完了第一期兴趣班。尽管兴趣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课也上得很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可他在学校里仍然是受到冷遇对待。可惜的是,教育局系统也没有赏识他的人、愿意提携他一把,把他调到县城或别的更能发挥他才能的什么地方,否则他的人生轨迹,也不会是后来那样遭遇窘迫的境况了。
雷老师又是个博览群书的人,他经常给我们朗读课外书,朗读诗歌。有一次,他给我们朗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这让当时的我很吃惊,吃惊于竟然有那样的书,中国人骂中国人,还那样深刻;他还有一次给我们朗读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让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鲁迅并不是惟一值得敬仰的人,我们国家还有个人叫胡适。我想我是庆幸的,老师帮我扩大了阅读面,我才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己去分辩。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在一所乡村学校里,阅读材料是非常贫乏的,《丑陋的中国人》对当时的我而言,简直就是一部天书。
雷老师和其他老师的不同点还在于,他除了博览群书外,还会武术,并且还教我们一些简单的武术。这对于男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开心得不得了的事情。只可惜,在学武方面,我的天赋实在不够,后来升了学,也没有人再教过我武术。
会武术的语文老师雷老师,自然同时肩负起了体育老师的责任。我人生中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县运动全,便是雷老师带领我去的,并且还取得了名次。然后,雷老师带着我去县城的电影院里,看了我成年以前看过的最难忘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现在来看,这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杰作,堪称中国电影的早期经典。
雷老师买了很多的书,从书法艺术到各类人文书籍,他都爱看;他有着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可惜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小学,他实在是没有知音,所以他也只能在课堂内外,和我们一帮尚未懂事的小孩,分享他的书,分享他对世界的看法。
我不知道雷老师当时到底有怎样的追求和理想,但是,无疑能感受到他并不希望自己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当一辈子的小学老师。他应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应该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声音,或者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完全够得上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才能与品德。但他是个农村出身的青年,在城里没有他的任何所谓人脉关系,纵然再优秀,却并不被接纳。
我的这位八十年代的老师,他也曾经意气风发过,充满激情过;遗憾的是,那所学校里其他老师与他有点格格不入,生活也没有给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机会。后来我去了外地求学,一去便是十年,和雷老师的联系也就渐渐少了。听说在我们那一届学生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就被调到了一所更为偏僻、条件更为简陋的小学;再后来,听说他和当地的一个农村女青年结婚了,可是境况并不太好,虽然还教书,却还要靠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有一年回家,我在乡里的集市上看见他在摆摊卖水果,却犹豫着要不要去见他,最后还是回避了没见,因为生怕见了,我既让他“失望”,他也让我“失望”——因为他对我有过美好的愿望的呀,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可是一个当年被他寄予厚望的学生,成年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可以让他有所自豪;而他呢,已经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村农夫,当年的书气意气早已不见,只为着一口艰难的谋生。
再后来,听说他还在他的村里养鸡养猪赚点小钱,生活境况始终不太好,听说也是遭遇了什么家里的变故。大家知道他在养殖上的勤奋,为了养猪,他还踏着三轮车,上路边田头里去收购乡民们的蕃薯藤作为猪的食料。我不知道那几年我的老师是否还会捧起他的那些书,是否还会拿起他的毛笔写字画画,是否还会在别人面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否仍然还保留着一点八十年代的激情——也许他的手指头,已经变得十分粗糙,是个地道的辛苦讨生活的农民了。
有理想,就有理想的破灭。八十年代是理想主义的年代,青年们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下,对生命对社会充满了激情,然而理想主义最终也是会走向破灭的。我的小学老师,和那些城里的青年一样,也是个曾经有理想有激情的青年,然而最终他不得不在命运的力量面前低头,一辈子在农村躬身苟安而已。他正是那些唱着美好的歌曲开场,而孤单落寞收场的八十年代青年中的一个缩影。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