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这部诗集,最初的想法是送给自己,或者以后送给孩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觉得市面上现有的综合性诗选集,自己特别满意的没有;当然,这可能有版权方面的因素。但我还是决定自己动手编选一部诗集,并假设这是一本出版物。
我想到的是编选300首诗。之所以是300,是因为300在中国是个特别的数字——《诗经》被称为诗300,《唐诗三百首》亦是300。我从全世界范围内,编选出300首诗,也是想向《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致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的先人几千年前就创造出了伟大的诗歌。不过,中国的现代诗(白话诗)起步较晚,而这部诗选集,是一部现代诗诗集,从目录的编排上,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出中文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所以,就现代诗则言,诗歌的汪洋大海尚在国外、在世界各地。
我们伟大的《诗经》乃是孔子所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清朝的蘅塘退士孙洙,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事实上,各类名人编选的唐诗选本,数量众多,但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还是蘅塘退士的选本。在中国,文学选本由不见经传人士所编、而又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还有《古文观止》,这本书的编选者,是绍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皆是民间普通人士。但谁也不能否认,《诗经》以降,《唐诗三百诗》和《古文观止》,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选本。
这自然也给了我这个一介布衣信心,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写诗读诗人。对于自己所编选的这部诗集,我也的确自信有可能是市面上最好的、综合性诗集。我得承认,从全世界范围内的诗作中,选出300首,其实难度非常大。
我编选的标准描述如下:这首诗能令人心动、甚至瞬间就令人心动,情感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强烈还是柔和,而且这种情感是一种不容易过时的情感,能让人屡读不厌;诗的篇幅适中,明白易懂、不晦涩,适合朗诵,语言要有诗意;最理想的是那种“有篇有句”的诗,即诗中有金句、特别动人的句子,而整首诗也属上乘之作。当然,这样的标准会漏掉一些好的诗作,比如就篇幅而言,一些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往往是他们的长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有1300多行,拜伦的《唐璜》,更是达到了16000多行,等等。这一整部选集当中,只有海子的《生日颂》等少数几首诗,达到了100行左右。另外,还有一条规则,入选诗人的出生年份以海子为界,即不晚于1964年出生。言而总之,我这部诗选集的定位是大众读本,对于想阅读长诗,或想对诗人有更深入、更广泛了解期待的读者,应该去读诗人的专集甚至全集。
不过,全世界的诗人何其之多,我也非专业的诗歌研究者,坦白说,我并没有、也不可能读很多全集甚至专集。我获取诗歌的途径,有的是选集、有的是专集,少量才是全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选集阅读和接触诗歌的,所以,选集对于大众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来讲,编选这部诗集的优势是可以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因为我和文学界、诗歌界,并没有半点联系。我所选,都是发乎内心。
对于一部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诗选集而言,国外诗歌的译本选择至关重要。同一首诗,不同的译本,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这个时候,不能迷恋名家和权威,有时候,一个普通译者的译本,要比名家高明。而且以我的观察,同一个译者在翻译同一个诗人的作品时,有的好、有的却一般。所以,编选国外诗歌,其实就是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译本。
比如说,里尔克的《秋日》,译本很多,包括德语翻译名家冯至,也译过这首诗,但是在比较过众多不同的译本后,我选择的是北岛的译本——这个译本也是我多年前,在一次朋友家里听别人朗颂时听到的,印象极为深刻,只是一直不确定译者是谁。
可以举例比较下译本间的不同,以《秋日》后五句为例,冯至的译本是: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北岛的译本则是: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这几句诗是整首诗的灵魂。“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和“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无疑后者更有诗意、语感更美。但这种差别,对整首诗来说,却是致命的。当然,这里绝非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在选择其他诗时,也有北岛的译本感觉不如其他译本合适的时候。毕竟翻译的过程,情形可能比较复杂,比如有直译和转译的区别,但对我们而言,选择的毕竟是中文译本。
又比如卡瓦菲斯的《城市》,也有若干译本。我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朗诵时,内心极有共鸣,诗的语感也非常强劲,但后来买的一本《卡瓦菲斯诗集》,是黄灿然所译,和我之前接触的译本(西川译),感觉上就要差不少。以这首诗的开头为例,黄灿然的译本是: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
找另一个比这里好的城市。
无论我做什么,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西川的译本是:
你说:“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
另一座城市,比这更好的城市,将被发现。
我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命运的谴责。
黄灿然是译诗名家,近些年来比较活跃,在年轻读者中也许知名度更高。但就这首诗的译本而言,无疑西川的译本更有情感、更有张力,所以,在比较了黄灿然和其他人的译本之后,我选择了西川的译本。当然,黄灿然有些诗的译本,在不同译本中又是最佳译本。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最好的译本,都落在自己头上。比如我选聂鲁达的诗,有的译本选陈黎/张龄芬,有的又不是。不过,好与不好,这当中毕竟有主观体验因素,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只能说,自己尽力选出我所认为最好的译本。
所以在国外诗的选择上,更多的精力是花在不同译本的比较上。这需要广泛的阅读,本人才疏学浅,对翻译一事也毫不通晓,接触的译本或许并不够多,所以,也不敢保证即便是按自己的标准和审美,选出的译本就一定是最好的。
甚至还有很多诗人甚至著名诗人的诗作,并未在这个集子里入选。这也怪乎本人才疏学浅、见闻十分有限。一首诗也是一个人,有的人有的诗,可能只是无缘遇到,并非一定不值得入选。事实上,以我一人内心之力完成这部诗集的编选,已经颇让自己觉得欣慰了。
-by 冯子明 2024年12月
跋
我编选这部诗集,也是在向《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致敬。不过,《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虽然都称300,实际入选的诗歌数量,并非300整数,而是300略有零头。我编选的这部集子中的诗歌,按作者的出生时间先后排列,时间跨度从1200年代的古波斯鲁米,到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海子,共收录世界各地140多名诗人的诗作300首整。不过《出自内心》这首诗在编排顺序上有点例外,本来应该放在前面,但我把它放在了最后,因这首诗的主旨,与我竟十分地贴合,用作整部诗选的收尾,实在太好。
这部诗选集中的内容主题,从爱情到命运、到生命、生活、孤独、死亡、友情、自然、国家、热爱等等,范围算得上十分广泛。特别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外国诗作,译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非常值得感谢,没有他们,我们在诗歌上的视野,便难以扩展到世界范围。而中国的现代诗歌起步较晚,更多的优秀诗作,毕竟是在国外。这部集子里的少数外国诗作,由于某些原因,编选者无法确定译者,都以“佚名”表示。对这些译者,同样表示感谢。
世界诗歌,数量极为浩繁,从中选出300首,其中难度,比起从全唐诗中选出300首来,不可谓不更大,即使现在有了互联网作为帮手。我也发现,中文互联网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全球诗歌库,编选这部诗集,主要还是依赖纸质书籍。
鉴于本人的学识之浅、见闻之窄,这部诗选集难免有疏漏或错误的地方,还请阅读者包涵。
-by 冯子明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