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aidili.com/wp-content/uploads/2024/12/by-jacob-lawrence-and-francis-picabia-perfect-composition-beautiful-detai.jpeg)
一
经济学上,有一个经济和女人穿着关系的说法,大意思是说女人穿得越少,则经济越好,反之则相反。所以,一个女人满大街穿着短裙甚至超短裙的社会,其经济的繁荣与发达程度,照这样推论,自然要优胜于满大街穿着保守的社会。
如此看来,我们今日社会的经济不景气,看来还未到最坏的时候;假如有最坏情况的话。
但穿得少不等于不穿,不穿反倒显得文明的落后了。比如胸罩,这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东西,总不至于说穿胸罩的近现代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反倒不如不穿胸罩的古代。女子穿胸罩,无疑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何况胸罩不仅仅有实用功能,也有审美功能,越是发达的经济社会,胸罩的款式样式,越是琳朗满目;而且也可以说,胸罩的包裹越小越轻便,也显得经济越有活力。当然,现在似乎又有一种不穿胸罩的风尚,不过那要对自己乳房的美极端有自信,而且一般限于模特走秀、歌手演唱等少数场合地点,并不表示社会的总体风貌。
胸罩的产生,最初可能只是为了女性的舒适、方便,到后来,才更多地和女性的乳房保养、健美有关。胸罩是个泊来品,有人考证,在胸罩出现前,西方社会的上流女性戴的是那种坚硬的束腰内衣,穿着并不舒服。现代意义上的胸罩,大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及胸罩传入中国,已经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和1980年代传入中国的牛仔裤一样,首先来到的地方是上海。最初胸罩在中文里的名称是奶罩、乳罩,后来才逐渐统一成用胸罩这个词。其实在农村的方言里,至今还保留着奶罩的说法。
胸罩的另一大作用,是对乳房的保养保健。乳房的特点是越美则越健康。那么套用那则经济与女人穿着的理论,一个社会中的女性,越注重对乳房美和健康的保养,则说明这个社会的经济越好。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妇女,一辈子都没用过胸罩,到了她50多岁的时候,居然用起胸罩来了。当然,和她们那一代人经历的1960、1970年代比,后来的经济发展是好了太多,但也不是所有她那个年纪的农村妇女,都能“转变思想”,能够从不用胸罩到接受使用胸罩。
其实我对乳房的最早印象,来自于小时候我帮奶奶和我妈擦背。奶奶和我妈都是从来没用过胸罩的女人,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小,还没有性意识,所以她们有时候就叫我帮忙擦背,而且也并不在我面前要遮掩她们的乳房。奶奶和我妈的乳房其实那个时候都已经干瘪了,耷拉下来、软软地挂在胸前,看起来毫无生气的样子;奶奶的更不必说,毕竟养育了八个子女,与其说是乳房,不如说是皱巴巴的两团软肉。我那个时候还以为天底下的乳房都长这样,当然,我也想过可能是因为她们的乳房被吸干了奶水所以才那个模样。
其实如果有心对中国女人的胸罩佩戴史,做一番详细考证的话,相信也是一段有趣有内容的历史。一部胸罩佩戴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史。如果有人想让这个社会重新回到女人不戴胸罩的年代,可能吗?这明着就是要与天下为敌了。
胸罩越精致,对乳房的健美越有帮助,这个社会越有奔头。
二
胸罩为乳房而生,男人为乳房而着迷,而赞叹。以至于文艺作品,也可以公开以乳房之名为名,比如有部电影就叫《乳房与月亮》,这应该可以成为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我小的时候,不比《乳房与月亮》里面的那个小男孩阿泰,他懂得追求女人、渴望得到她们的乳房,而我什么都不懂。
其实乳房公开成为文艺的题材,历来也并不必多见。我们看文艺作品,比如《全唐诗》里,似乎并没有专门描写女人乳房、赞美女人乳房的诗——有或没有,我倒未曾考证过。当代来说,作家莫言有一本《丰乳肥臀》的书,算是用了一个大胆的书名了。“丰乳肥臀”象征母性倒也合适。
《乳房与月亮》这部电影表达的是母性的伟大。母性的伟大,除了女人子宫的奉献,剩下最主要的就是乳房了。对男人来说,同样作为性征器官,比如阴道吧,和乳房不同的是,男人在找女朋友时很难对阴道挑剔什么,对乳房却有审美上的要求。
男人对女人的感情,往往从他对乳房的姿态就可以判断出来——见了漂亮乳房就色眯眯的男人,一般来讲人品可能就比较猥琐了。对大部分男人来说,乳房无疑是女性身上最有魅力的部位,在征服男人这一点上,乳房可谓“老少通吃”:一个天真的男孩,可以绝不会对一个成熟女人的下半身产生幻想,但却会对乳房产生兴趣——这方面,有电影《乳房与月亮》可为阐释,那个片中看起来才五六岁的小男孩阿泰,可不就是深深迷上了一个舞女的乳房?其实阿泰的妈妈也有一对漂亮的乳房,他真是一个幸福的小鬼,那样轻易地就得到了两个女人的乳房。尤其是那位芭蕾舞女,当阿泰乞求她给他点奶水喝的时候,她竟然想也不想就同意了,于是舞女的奶水,就像自来水一样射进了阿泰的嘴里。阿泰舔了舔嘴,说真好喝。芭蕾舞女的成熟乳房挺拔在阿泰眼前,他不能不去想她的乳房,进而不能不去想她整个人,所以小家伙居然“爱”上了可以做她妈妈的舞女。舞女的成熟乳房,竟然让一个童稚未脱的小男孩春情萌动,乳房真是太神奇了。
女人乳房的独特魅力在成年男人身上,更是得到了印证——男人最喜欢抚摸的女人身体部位,想必是乳房没错。在我看来,乳房是女人身上最“艺术”的部位,而臀部则是最“色情” 的部位。男人们可以在所谓的高档交际场合中,频频见到女人穿着露乳的低胸衣,却不能轻易见到露臀的女人——臀部应该是女人在交际场合中的一道底线吧。
我们应该感谢乳房,不是么?一对成熟而圆润、坚挺而饱满的乳房,那是生命的希望和象征;一对耷拉的乳房,那是生命付出的沧桑。
三
而胸罩只是人们的乳房态度之一。社会对乳房的尊重和看法,其态度变化也是有故事可考。
看看1934年7月11日《申报》上的一篇文章,可以想见当时的部分社会议论对于胸罩是个什么态度,这篇文章说道:“在暑天,在交际场中的女子,裸了二臂不算数,还要露出肩头来,如今索性更进一步,把整个背部,都显露着,而仅用一副奶罩,把二乳掩蔽着。在交际场中是如此,在汽车中是如此,在绿荫丛中散步,也是如此。男子赤膊是野蛮,女子赤膊是欧化而摩登,天下事之可解与不可解者,当无过于此者矣。”
那个年代能在报章上发表文章的,已经是社会中的少数人,说不定作者属于“上流社会”人物也未必。不过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对女人胸罩的态度还算温和,而且毕竟,那时候言论自由,不同意见的人,在报章上互相公开辩论,蔚然成风。
现代社会,胸罩广告比比皆是了,而且为胸罩代言广告的,无一不是乳房健美之女子。不过,今日在某些国家地区,女子依然被要求严密包裹自己,人类文明的进化,和贫富之间的差别,其实差不多。
1930年代的民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特别活跃的时代。可以说,我们不少思想都是衔接那时候的主张而来。譬如对于女性的解放,不但打破了变态的女子裹小脚陋习,更是发起了留名史册的乳房解放思潮,由张竞生、胡适之等人物领衔,可谓掀起了一时风云。张竞生是留法归来的北大教授,出版有《性史》一书,为性正名、传播性之美好,成为乳房解放的舆论引导者,其言“束胸使女子美德性征不能表现出来,胸平扁如男子,不但自己不美,而且使社会失了多少兴趣。”其实也是找回史上盛唐时期的一种审美气象和自信——唐时女子以丰满为美,自然不会有要求女子束胸之举。
更有记录称胡适之在一次中西女塾毕业典礼上,发出“没有健康的大奶奶,就哺育不出健康的儿童”之震耳发馈的呼声,被称为“大奶奶主义”。不过我想胡适之先生是个不喜欢谈主义的人,更喜欢研究问题,这“大奶奶主义”的说法估计也是舆论或写文章的人造势为之。
乳房健康自然是第一位,大小而言,毕竟有先天遗传因素,不可强求之。不过从哺育婴儿的角度,健康而又大,该有母乳丰足的优势吧,母乳喂养乃上选,这是现代人都懂的道理。所以这个“大奶奶主义”放在今天,也是完全适用且符合常情的。
民国时期留下了很多精神和思想遗产,乳房解放思想是其中之一,使我们不得忘怀。
我记忆里见过的那干瘪拉耷的乳房,以及这乳房对应的时代的窘况,不正是乳房曾经经历过的岁月悲歌么?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