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渡河

伍子胥历经万般艰苦,终于逃出了楚国的最后一个关隘——昭关。可他知道,他尚未完全逃离他的祖国。

他只有不停地逃。此刻,眼前横亘着一条足有一里多宽的大河。正值雨季过后,水流充沛,河面上涨了不少,愈发显得水势壮阔、水面宽广。河边寂静得很,伍子胥只听得水流的声音,目光所及之处,并没有半个人影,甚至没有半个活动的物体,只有不远处,一大丛芦苇在风中摇摆。他努力地将目光投向河对岸,然而对岸一样寂静得很。

伍子胥紧张极了。他知道他在昭关蒙混过关后,楚人发现抓到的人并不是他,一定会继续加紧对他的追捕,他们仍然可能随时出现在他身后。虽然到了这条河边,可是他现在还并不安全,他的双脚仍然踩在敌人的土地上。无数念头迅速地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他的父兄是如何地惨死在楚平王和佞臣之手,他又如何千辛万苦地逃难,如何发下誓言一定要消灭楚国君臣,一头黑发如何因心中的焦急竟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白发,又如何在东皋公的帮助之下从昭关侥幸逃出……都是噩梦一般的回忆,此刻,一股脑儿全向他袭来了。他的胸腔立即为一种义愤所填满,一股气流,从脚底一直冲到天灵盖,仿佛就要冲撞出去,以至于让他站立不稳,微微地晃了晃身子。

伍子胥摇了摇头,双手用力捧着脸,好不容易才重新站直了身子。

“老天啊,你为何不再助我?”他低低地发出了一声怒吼。这怒吼里,既有质问,又有悲哀和无奈,甚至还有点恐惧。

一个念头迅速地在他脑海闪过、又迅速地被他给否决了——没有渡船,那么就游过去,可子胜怎么办?

子胜是太子建的儿子,尚处幼年。太子建是楚平王的嫡子,可也深受楚平王和佞臣的迫害,不得已逃离了楚国,在逃难的路上,伍子胥遇到了他并且投奔了同样在逃难的太子建。他和太子建是什么关系呢?在楚国的时候,也说不上太亲密,可如今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起码他们有类似的命运,有同样的敌人。伍子胥随太子建逃难到了郑国。可太子建不知哪根筋抽了疯,竟暗地里又想联络晋国灭掉郑国。伍子胥急切地劝告并阻止他,告诉太子建这种做法违背天义,可太子建不听。最终太子建的密谋被郑国人发现了,郑国国王先下手为强、诛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被杀时,伍子胥不在他身边,也正因此尚逃得一命。伍子胥得到了信息,惊恐地带着太子建的幼儿子胜,连夜逃离郑国。如果留下这个幼儿,那必死无疑,他不能不管这个幼儿,否则无论在道义上还是情感上,他都将一辈子无法原谅自己。

带着一个幼儿游过那么宽广的一条急流,这实在太危险了,根本不可能做到。游过去的念头,迅速地熄灭在了伍子胥的脑海里。

“苍天啊,你不会就这样绝了我伍员吧?”伍子胥仰天一声长啸后,双膝跪地,将两只硕大的拳头狠狠地砸进了地面。

“楚平王和他的那班佞臣残忍无道、诛灭忠良,我伍员立下重誓,定要灭了楚国,杀了楚平王和他的那班佞臣,如果这是不义之道,老天爷,你就让我今日死在这条河边;若这是正义之道,就不该今日就绝我性命。”伍子胥双目紧闭,将双拳猛地从地面抽出,用力地举向天空。

可他很快就恢复了垂头丧气的样子,内心焦灼而无力;他那一头白发,在风中飘荡了开去。

就在此时,远处江面上似乎飘来了歌声,隐隐约约听得有人唱道:“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歌声渐行渐近,伍子胥站起身来,定目凝望,确定这是一艘渔船,便挥手大喊道:“渔夫渡我,渔夫渡我。”那渔夫也不应答,仍是唱着那句歌词,一边缓缓摇向江边的一丛芦苇处。伍子胥会意,连忙拉起子胜,向着不远处的芦苇丛跑了起来。不多时,便来到芦苇丛边,渔夫也刚好摇橹而至。

伍子胥深鞠一躬,说道:“天不绝我命,渔夫若渡我过江,日后必有重谢。”

渔夫在船上向二人抱了一个辑,回礼道:“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一颗‘将星’会坠入我这条小船,老汉我知必有异人问渡,所以荡桨出来,不曾想与你不期而遇。看你容貌,确非常人,可实在告诉我你的身份,不要隐瞒为好。”伍子胥遂告之自己的姓名身世,以及在楚国的遭遇,渔翁听完嗟呀不已,说道:“果然是天降异人,老汉今日有幸了。”遂让两人上船,将渔船一篙点开,轻划兰桨,便飘飘而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到达了河对岸。

渔夫在船上仍旧唱他的歌,伍子胥也并无多言语。船快靠岸时,伍子胥对渔夫说道:“渔夫,伍员有一事相求,不知一会靠岸后可有吃的,我们肚中饥饿,不情之请,还请见谅。”渔夫抱一抱辑道:“你们一定是饿得很了,一会靠岸,等我回家为你们做点吃的再来。”船靠岸时,渔夫将小舟系于一棵绿杨树之下,对着二人说道:“在此稍候。”说完便入村取食,却久而未归。

话说渔夫入村回家取食,家中仅有一子,并无他人,便吩附其子烧火做饭。饭将熟时,渔夫示意其子靠近,说道:“今日我渡得一异人,叫伍员字伍子胥,乃楚国三代忠良之后,名门显贵之孙,奈何当今楚王昏庸,加奸佞当道,伍子胥父兄俱遭诛灭,此人身负血海深仇,必有大志。我今渡得此人,若未归,今后你遇到他时,且呼他为‘芦中人’,你自称‘渔丈人’,但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泄露半点消息。切记切记。”渔夫儿子并不明其中就理,渔夫亦不解释其中缘由,便取了干荷叶包裹了饭食,速速往系小舟的绿杨树赶过去。

且说伍子胥见渔夫迟迟未归,便对子胜说:“人心难测,不能不防他召集人众来擒拿我二人,咱们到芦花丛中躲起来先说,以便观察动静。”于是和子胜隐身于芦花深处,警惕地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等了多时,终于见到渔夫手里拿着两包东西前来,并未有见其他人等,伍子胥遂舒了一口气。只见得渔夫于树下站定,见没有伍子胥,乃高声唤道:“芦中人,芦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子胥遂从芦中钻出应答。渔夫说道:“知道你们饥饿交困,特回去烧饭取食,为何却躲起来了?”伍子胥也实诚,并不隐瞒心迹,说道:“我伍员一路奔波逃难,心中忧患所积甚多,承蒙老渔夫相助,遑遑之下,并不敢相避,伍员的性命,全在老渔夫手中,见老渔夫久而未归,故而于芦中暂避而已,还请万望见谅。”

渔夫也并不加责怪,只道他二人风餐露宿,不如加紧用食,早早赶路为上。

食毕,伍子胥与子胜顿觉气力大增,精神百倍。此时江风习习,那大江之中的波涛翻卷之声,似乎更为响亮明白。风过时,芦花亦在风中飘荡。伍子胥感慨万千,他有千般话要说,可是对形势急迫的担心,又逼得他说不出太多临别的话语。只见他紧紧握住渔夫的双臂,哽咽着说道:“我伍员受昏君和奸人迫害,逃难至此,幸得渔丈人相助,今日性命遑遑,不及相报,他日我伍员若有出头之日,定不忘今日之大恩。还请渔丈人告知姓名,以便他日图报。”言语极为恳切动人。

那渔夫定了定神说道:“我虽不过一名江上打渔为生的老汉,然颇识得宇宙天地之人伦大义之道。壮士乃异常之人,他日必有大作为,今日落难,人生劫化,我渡你过江,何有救报之心,实在是因为怜惜壮士的遭遇、为壮士蒙负的冤苦所不平,我若图你今后相报,那就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了。”

伍子胥听罢,不觉热泪盈下,仍托住那渔夫的手臂说道:“渔丈人虽不图求报,可伍员心中实在难以自安。更不知今日一别,他日是否还有机会相逢。”

这两句话说到了伤心处。毕竟人之受助,回报恩情乃是常理之心。然而今日伍子胥虽有此心,但自己实则前途渺茫,不说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即便能否活下去,也还是个未知数。想到此一节,伍子胥故有伤心之语,实在也是诚恳至极。那渔夫听罢,也是一时感慨哽咽:“老汉长年在此江上打渔为生,姓名不足为道,他日若天意安排相逢,我若呼你‘芦中人’,你便知是我,你若呼我 ‘渔丈人’,我便知是你,此为标志,意下如何?”

伍子胥听罢,说道:“就依渔丈人而言,此乃天意让我伍员与渔丈人相逢在此地。”说完,伍子胥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只见他从腰间解下一把佩剑,双手捧到渔夫面前,说道:“这把剑是先王所赐,我伍员家三代忠良佩戴于身,剑身虽不长,但剑柄上镶有七星,可值百金,伍员随身并无他物,此剑可赠于渔丈人,待我走后多日,你可将此宝剑变卖为钱,以改善生计,不然,宜珍藏此剑,不轻易示人为上。”渔夫听罢,笑道:“我听说楚平王下令,但凡有帮助抓住伍员的人,可得赏粟五万石,赐上大夫的爵位,这样的赏赐,岂不是比这把宝剑更值钱?我既然不贪图赏赐,又怎么能收到壮士的宝剑呢?”渔夫将伍子胥捧宝剑的双手轻轻推回,继续说道:“再说,宝剑乃壮士佩戴之物,岂可轻易离身,将来你还有用得着它的时候,我一打渔为生的老汉,用的不过是舟楫而已,宝剑于我又有何用呢?”

伍子胥见渔夫态度坚决,不肯收下宝剑,也就不再坚持,便说道:“渔丈人实在是天地间高义之士,令我伍员感激不尽、佩服不已。也罢,此剑依然随我,我拔剑出鞘之日,当是我伍员得以报仇之时。”当时,伍子胥便欲将宝剑重新佩戴在身上,可他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也未经思索,脱口而出道:“伍员还有最后一事,想拜托渔丈人,若得渔丈人之信,伍员即与渔丈人别过,从此天各一方,但图他日相逢。”

渔夫说道:“但说无妨。”

只听那伍子胥说道:“伍员此去,尚在逃难之中,楚王必会遣人追杀,倘若有追兵至此,还请渔丈人切勿泄露我的行踪。”

这本也是一句常情之语,临别之时,无非多点嘱托;伍子胥说出这番话时,也并没有他意,只是不经思索,便脱口而出。若道他是心胸狭小、生性多疑之人,与他生平所为,亦不相称,也有失公平。只是令他未想到的是,他这临行前的最后一语,却造成了一个悲剧。

渔夫听完伍子胥的话,只见他怔了一怔,似乎早知道伍子胥会说这么件事、但又没想到真的说了。不过这一怔,过程却是极快,伍子胥甚至都没有察觉。渔夫突然叹了一口气,说道:“壮士既有这最后一事,老汉我亦有最后一个请求,可否借壮士的宝剑一看。”

这次是伍子胥怔了一怔,他估摸不出渔夫的话是什么意思,可他这时对渔夫是并没有戒心的,只是之前赠他宝剑他推辞,此番却要借宝剑一看,不免让伍子胥一时摸不着头脑。不过,伍子胥还是很快地将宝剑再次双手捧到渔夫的面前。

渔夫亦双手缓缓接过宝剑,之后慢慢后退了两步,一直退到系着船的河边上。此时,渔夫才将宝剑缓缓拔出,看着拔出的宝剑,赞叹道:“果然是把好剑啊。”这“啊”字尚未完全说完,只见得渔夫猛然将宝剑插向了自己胸口,然后一只手抓着剑柄,另一只手摸着胸口处。鲜血很快流了出来。

这个动作,实在出乎意料,而且迅猛至极,等伍子胥反应过来,剑身已完全插入渔夫的胸口了。

伍子胥大惊失色,慌忙上前扶住渔夫,含着泪、颤抖着声音说道:“这又是何故,这又是何故……”

渔夫却以平静的语气回答道:“我渡你过江,助你饭食,也向你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不图后报、不图楚王的赏赐,如今你尚有疑虑,倘若果真有追兵渡江,我何以自证清白?只有一死绝去你的疑虑了。”

伍子胥双肩颤抖,痛苦地说道:“我伍员顶天立地、知恩图报,岂能有疑于你,只因心中遑恐,才多此请求,万万没想到竟害你性命。”

“壮士……不……必自责,老汉我……岂能不明白……壮士的心意,只是……自古以来,‘取信’……两字最难,壮士乃是……有异常……禀赋之人,今日之事,必有……因缘。”渔夫在伍子胥怀里渐渐地失去了生机,艰难地说着最后断续的话,“只是……我……死后,家中……尚……有……”

渔夫话未说完,却再也说不下去,一命呜呼了。

伍子胥抱着渔夫的尸身,放着大哭:“天哪,天哪。”他悲呛道,“渔丈人啊渔丈人,我因你而活,你却因我而死,我伍员何以造成悲痛至此。”那子胜见状,亦不免伏在渔丈人身上,悲痛地抽噎起来。

后世有冯梦龙者,编著了一本《东周列国志》,记载说史臣有诗赞叹渔夫救伍子胥且“以死取信”一节,诗云:

数载逃名隐钓纶,扁舟渡得楚亡臣。

绝君后虑甘君死,千古传名渔丈人。

且说伍子胥和子胜伏在渔丈人身上,抽噎悲痛了一阵,渐复平息之后,趴在地上朝着渔丈人各磕了三个响头。伍子胥磕完头,轻轻拔出渔丈人胸口的宝剑,插剑回鞘,站直身子,又向着渔丈人鞠了三个躬,然后方拉着子胜匆忙离开,继续踏上了逃难路程。

话说伍子胥逃至吴国,中间艰辛曲折,自不必细说,只道是伍子胥终究在吴国成了重要人物,亦深得吴王阖闾的信任,成为吴军统帅,带领吴军灭了楚国,报了父兄之仇。此后,吴国实力不断增大,军威浩荡,吴王阖闾野心亦不断增加,前征后战,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身为楚人,却带领异国军队灭了自己的国家,此中评论,不去说它。且说当年伍子胥与楚国的太子建曾经逃难至郑国,而太子建为郑王所杀,终于有一天,伍子胥奉吴国国王命令,带领着吴国军队,前去讨伐郑国,也正好为太子建报仇。然而太子建之被杀,毕竟是太子建对郑人恩将仇报、不轨在先,与伍子胥父兄之被杀害,性质乃有天壤之别。

吴国大军到了郑国,兵临城下,声势壮大,郑国国王吓得胆战心惊。情急之下,乃在城内出一榜告示,“有能退吴军者,寡人愿与分国而治。”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年那个渔丈人的儿子,正好因逃避兵难,射在郑城之中,听说吴国以伍员为主将,便揭了榜去求见郑国国王郑定公,说:“我能退吴军。”郑定公见此人外表平平,诧异道:“你怎么敢说能退吴兵?需要多少兵马?”却听得渔丈人儿子朗声说道:“我不用一兵一卒,也不需一斗之粮,只要给我一支船桨,让我去吴营前放声歌唱,吴兵便退。”郑定公及满朝文武见这年轻后生口出狂言、而无半点迟疑,虽然不信,然都一时别无他策,只好死马当活马医,给了他一支船桨。郑定公说道:“若你真能退吴兵,我会遵守我的赏赐约定。”

那渔丈人的儿子得了船桨,便直接往吴军阵营前而去,在吴军营前敲打着船桨放声歌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如是反复唱了几次,吴军士兵好奇,便抓了渔丈人儿子,同时派人来到伍子胥军帐中报告说,营前有个人反复在唱“芦中人”一歌,不知何故。伍子胥听完,大吃一惊,忙问:“此人何在,速速带来见我。”

但见进帐的却是一个年轻后生,并非渔丈人,伍子胥心中更加惊奇,问道:“你到底是什么人?”渔丈人儿子举起船桨说道:“将军没看见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吗,我是河边渔丈人的儿子。”伍子胥一听,想起渔丈人临死之死,说着家中尚有,可惜未能说完,想必是要说家中尚有一子了。这么一想,恻然说道:“你父亲因救我而死,当日我发下重誓,他日我伍员若得出头之日,定当报恩,恨不知你父亲家中光景,无路可报,今天能与你相遇,实在是大幸之极,没有辜负我对你父亲的一番感恩之情。”

伍子胥说完,低头解下腰中佩剑,含泪说道:“当日我本想以此剑相赠,未曾想你父亲却用它害了自己性命,每想到此,我就悲痛不已,心中一直想念你父亲。”

渔丈人儿子也痛哭流涕道:“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停止过想念父亲。当日父亲回家煮好饭食,临出门时,只说若他未归,将来遇着将军,可以‘芦中人’唤之,但不到万不得已,万万不可泄露天机。只是其中缘由,父亲并未及说明,我也至今不明。”

于是伍子胥将当时事情经过,向渔丈人儿子一一说明。说完叹息道:“你父亲虽然打渔为生,却实在是个能洞察人心的高义之士,原来他早料到我因内心遑恐,可能会有当日之问,故而与你留下玄机。”

伍子胥说完,眼泪再一次流到他脸上,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欠你父亲的恩情,永远报答不清。你此番前来找我,可有事相求,但请直说,哪怕要取我伍员性命,我亦在所不辞。”

渔丈人儿子说道:“将军言重了,但此番前来,确有事相求。将军兵威盛大,郑王惊惧,于是在城内出了一个榜,若有人能退兵,愿与之分国而治。我念在父亲昔日与将军的缘份,故而冒昧前来求见将军,正为将军愿意退兵之意,我一介小民,分国而治的事倒并不奢望。”

伍子胥听完,仰天长叹道:“我伍员能够有今天,全因你父亲当日所赐,这份苍天厚恩,我伍员岂敢相忘,退兵之事,自然不在话下。”说完,伍子胥便于帐中下令退兵,吴军即日就解围而去。

渔丈人儿子告谢拜别,回报郑王,郑王心中大喜,也果然信守承诺,将百里之地赐封给了渔丈人儿子,渔丈人儿子被郑国人称为“渔大夫”。

此乃当日渔丈人救助伍子胥留下的一段佳话,亦可见得伍子胥果然有义薄云天之胸怀,可歌要泣。然而伍子胥在吴王阖闾过世之后,在新国王夫差面前颇不得志,日受猜忌,终遭吴王残忍杀害,其命运终是十分令人悲叹。此又是另一段史话,不提也罢。

-by 冯子明 写于2024年8月8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