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80年代,村里有个拖拉机手,他家当时是村里唯一的万元户——即存款上万的家庭。
万元户这个名词早就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但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时代变化的意义,对于我们父母辈的意义,值得被浓浓地记上一笔。1980年代初,那正是一个中国人经历了长久压抑后,终于能迎来相对自由呼吸的年代,改革和开放将重新定义很多人的生活。个体户开始在社会上抬头并活跃,农村里的拖拉机手就是其中一类个体户,而且是高端个体户。
开拖拉机首先毕竟有点技术含量,然后买一台拖拉机,也有一定的成本。“行业”的进入门槛,首先就把很多人挡在了外面。另外早期的拖拉机,需要完全靠双手的力量把握拖拉机前进的方向,臂力弱的人,又被淘汰了一轮。总之,那个时候开拖拉机,在农村里是一份高端职业,因为开的人不多,拖拉机的生意竞争不激烈,而需求开始逐渐旺盛,拖拉机手成为那时候农村里的高收入群体,也就情由可言了。
拖拉机的生意,主要是为一些工地运输石料沙子等——那会卡车也少,主要靠的就是拖拉机;另外,农村里谁家里需要运输点什么,也往往要找拖拉机手帮忙。所以拖拉机手根本不需要为订单发愁,也不需要自己费力开拓市场,一乡一县,开拖拉机的人就那么几个,但凡有人需要,自会主动上门光顾,完全是个“卖方市场”。
我们村里唯一的拖拉机手,就这样成了村里可能也是乡里最早的万元户。“他家可是万元户啊。”大家讲到拖拉机手,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么一句羡慕的感叹。拖拉机手也承认自己家是万元户,但是他家的居住条件,却也不见得他去改善,只是继续各地跑着他的拖拉机接单。
由于有万元户的光环,拖拉机手成了村里和乡里的名人,“他家可是万元户啊。”这句赞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发出。万元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农村里造一幢新房子,说不定还绰绰有余,意味着有实力消费当时的奢侈品,所谓的“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八十年代三大件,以及添置自行车、缝纫机等普通人家买不起的东西。
按现在的话来讲,是比较宽裕的中产阶层;在农村里,可以称得上富农。
拖拉机手家里成了万元户,只是他不怎么消费,那些当时的时髦消费品奢侈品,一概没买。大家劝他把破旧的房子拆了,重新造一幢新房子,可他总是无动于衷。大家说他只是喜欢把钱放在储蓄所里。
没过几年,拖拉机行业的竞争就开始加剧,拖拉机手多了,另外,更先进的用方向盘控制的新式拖拉机也开始上市。拖拉机手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迟迟不舍得换掉他的旧拖拉机、购入新式拖拉机。然而主顾们更愿意请那些开新式拖拉机的人拉货运输。拖拉机手的生意不再像以前那么旺盛,不得已,终于下决心换掉了旧拖拉机。然而开新式拖拉机的竞争对手,已然多了不少。
又过了几年,货物卡车开始逐渐多了起来。拖拉机手的生意更加不如从前了。
拖拉机手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逐渐不如从前。儿子大了,拖拉机手就想让儿子继承他的衣钵,也当一个拖拉机手,奈何儿子并不上道,而且还折腾掉了不少钱。到了1990年代,听说万元户储蓄账户上的数目,只减不增,然而这时候的万元户,已经没有多少光彩可言了,城市里工薪阶层的薪资,已经开始以几百元和千元计,而不是从前的几十元计;到了1990年代后期,收入高的城市白领,月薪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
一个货币贬值的年代,早就汹涌而来,而拖拉机手对这些,似乎全然没有知觉。
后面却还有悲惨的命运等着:拖拉机手不幸得了糖尿病,但又不改饮食习惯,医疗的过程中,也没有医保的保障,这病一来,花去不少钱,终于没过几年,病情不煌加重,不治身亡。在健康状况恶化的那几年,拖拉机自然是开不成了,儿子又不争气,不但不能为家里挣钱,偏还染上了赌博的习气。一方面没了开拖拉机的收入,另一方面赌博造成的家庭财产流失,以及病症的消耗,渐渐地让这个家庭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甚至于需要亲戚们的经济援助。这个当年响亮的万元户家庭,竟然成了村里的困难户。
拖拉机手由盛转衰的命运,在他死后,常常成了村里人的一项谈资。村民们说,如果拖拉机手当初趁着有钱,如何如何,那就不会像后来那样,言下之意,该花钱的时候没花,或者也有嘲讽他的意思,只知储蓄,像个小气鬼;又有人说,如果拖拉机手早点转型,或者后来干脆买一辆货物卡车,家道光景也不至于渐渐萧条。总而言之,村民们每次在村口的小广场上聚众谈及此事,总是惋惜中带着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在里面,毕竟,拖拉机手当初是有名的万元户,他们生活的这个小村庄,也着实沾了这个万元户的光、在乡里出了点小风头。
拖拉机手的命运,固然有其自身的意外因素,但总而言之,是他个人与时代发展的脱节所致。原来时代要淘汰一个人,甚至淘汰一个群体,总是无情而又迅速,并不和你打一声招呼。这也是作为微观个体的我们,在时代面前面临的困境:人总是被逼着要与时代竞跑。
也难怪乎,有人怀念农业文明、热爱农业文明。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看,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个体与时代之间的那种紧张关系,是非常微小的。如今我们又从工业社会,完成了到信息社会的跨越,然后又正在从信息社会向所谓的人工智能社会跨越——时代切换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快,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也显着越来越紧张。
二
在城市里,有一个和农村拖拉机手类似的群体,就是出租车司机。我曾经在打车时,和一名杭州的老出租车司机聊天,他说在1990年代,出租车司机那会的收入很高,在社会上,是让人羡慕的高收入群体。老司机在车上无限感慨地怀念起他早年在西湖边开出租车的美好回忆,一个月的收入,比大部分的城市白领都要高,而且还自由轻松。“现在开出租车赚钱可真难。”老司机说,他现在之所以还在开出租车,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
也难怪,网约车出现之后,大把的人开起了网约车,和传统的出租车抢起了生意。好在杭州这样的城市,这些年城市扩大了很多,人口出增加了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同业竞争者数量增加的负面影响。但是,接下来呢?我们知道,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铁人三项”之一,另两项即“外卖”和“快递”。这是网络上的总结,有一定调侃的味道,却也切中现实,言下之意,从事这三项职业都要有强健的体力作保障。我就听一名网约车司机说过,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有的司机一天要开12个小时的车;见我有疑问,对方补充说,就是在一家网约车平台一天的开车时限到了之后,再换另一个网约车平台继续开,这样才能赚钱。如此疲劳驾驶,果然是“铁人项目”啊。没想到1990年代令人羡慕的城市高收入群体,在时代的冲击下,以及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摇身一变竟成了一个挣苦钱累钱的行业,而且就这么个行业,听说从业人员还出现了严重饱和的情况。
这还并没有完。再接下来,人工智能的社会正在虎视眈眈,科技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搞无人驾驶研发,据说初衷是为了减少人类驾驶造成的车祸损害——初衷很美好。2024年,在中国中心的大城市武汉,百度公司旗下无人驾驶出租车率先进行了大规模投放。只是这一次,是否会又一次重复新生事物造成社会冲击、取代旧事物,并最终为社会所认可、为社会带来福祉的剧情呢?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后面还有半句话,“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是的,不管你是谁。时代的一粒灰,并不总是某些天灾人祸因素,科技发展的因素同样也会成为某些个体身上的灰。问题就在于,对于这些个体,时代要抛弃他们,社会是否也同样就抛弃他们呢?“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是否同样适合处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我的回答是否定。
作为一个对科技抱有信仰的人,我也会同时提出疑问:没有科技,人类同样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以百万年,有一些科技成果,也的确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双刃剑的特点,我们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科技?哪一些是我们需要的科技?如果这个世界上只留下必需的科技,我们是不是会生活得更有幸福感?
有理由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再次追问我们的内心,反省人类的某些存在。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