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可怕的流失

记忆可怕的流失

图片 by Playground

题记:最初我以文字为生,后来转投互联网,再后来竟成了一名金融从业人员;裸辞之后,世道日下、社会经济萎靡不振。现在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间或码几个字,但靠文字谋生,显然已经不太现实——如今出版界、媒体圈的风气很不好,而且天底下会写文章、文章写得好的人,大约多得不计其数。且如五柳先生那样,“常著文以自娱”。自己又写了一个系列,名为《历史他孙子》,计二十篇散文,尚不足十万字。自己给自己写一篇序吧。

————

记忆和财富一样,其实是世间最容易消失的东西,传不过两代三代。

记忆的对象,往往是当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所以才更容易被遗忘。记忆更多是一种微历史,以及微观个体的命运,虽然很多时候,个体的命运离不开宏观的时代背景。

中国向来有修史的传统。但史书修的,都是宏大叙事,时代的细微变化,未必能修进去,何况微观个体的命运;更何况,时代的切换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快——某些方面而言,诸如科技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说,可能不到十年时间,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已经完全不知晓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

互联网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短暂。曾经我们以为,有了互联网,人们的记忆、社会的记忆,可以随时随地被保存,互联网会成为记忆的博物馆,而且这座博物馆有着无限的储存容量。事实并非这么回事。基于数字的记忆,看似可以无穷,实则很脆弱。

处于忙碌生活节奏中的人们,本来就已经无暇顾及记忆——那些在他们儿时,在他们青少年时期,甚至就在一两年前经历过的记忆,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时间的幽暗隧道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家谱的传统,中间隔一代往上,只有陌生人、没有家人。也许你出生的村庄里也有一口老水井,老水井养育了几代人,但不过二三十年时间,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来历。这只是一个宏观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这样的细节有太多太多。

既是记忆,也是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观史,我们既是历史的主人,更多是历史他儿子、孙子。是儿孙,就要对长辈保持一份敬重。我写这个记忆主题的系列散文,断续写了二十篇,虽不敢妄称这是“中国人的记忆”,至少是自己抢救记忆的一个方式,或许也能为微观的过往,存一份史料。

既思过往,也思将来,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

-by 冯子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