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录第十五辑

164.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谈到,他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在胡适看来,“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都瘟死了。语气是严厉了点,可也未尝不是如此。“苟且”的场景,大可上至庙堂,小可下至职场。一大半的原因,不过为生存故。

165.“活着的人没有谁真正知道死后到底会如何。那么,他们这种怕死的心态就是毫无根据的偏见。而苏格拉底承认自己对死亡的无知,从而就免除了世俗的偏见。在行为上,他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拥抱死亡,就像他没有理由拒绝死亡一样。”读了本小小的书《哲学家奇葩说-苏格拉底篇》。的确,没有一本书是人在死后写的——除非灵魂会写书。我们也不能证明灵魂的不存在。

166.宋人邓牧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思想很超前,直接现代。“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六合为一。头会箕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这是他在《伯牙琴》一书《君道》中的话,“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这是难得的对秦始皇统一的另一种历史评价。真难得!

江山宜人在这本书的导读中,对邓牧有一段很有思想启发的评述:邓牧29岁时,蒙元大军伯颜部攻陷了杭州,32岁时蒙元军消灭了南宋政权。在时事剧变面前,他超越一般文士的遗民悲情,超越政权兴代的具体是非,反思王朝兴亡的历史进程,探寻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的最佳模式,作制度性宏观思考。他否定现实社会的君主集权制及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提出“选贤与能者”组建服务型政府的构想,撰写了《君道》、《吏道》等一组文章,这使他成为宋元之际一位颇有异彩的思想家。由此出发,他对世间现实政治产生「一种普遍的抵触,于是疏离政坛,寻求自由而多彩的人生之路。

167.“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这句话,吾颇爱之,改之为用“一切风波皆是书房中的宇宙。“话出自《世间一切苦乐 都只是一步之遥》,跟印光大师学净土。印光自述“一生不与人结社会”。

印光: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闲寮。三十余年不任事,至民国十七年有广东皈依弟子拟请往香港,离普陀,暂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拟去,以印书事未果。十九年来苏州报国寺闭关。二十六年十月避难来灵岩,已满二年。现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五十九年之经历也。一生不与人结社会,即中国佛教会,亦无名字列入。

168. 泰戈尔在散文诗《爱人的馈赠》有句,“经书中写道,人若年过半百,就应远离喧嚣的尘世,到森林中过隐居生活。”然而他又在诗中否定了,倒也好。“不切实际”四个字就像一把悬在脑后劲上方的剑。

169.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恋爱与色情》中说,欧美的妇女到达女性美的极致的平均年龄是三十一二岁,也就是在婚后几年间。但在日本,只有从十八九岁开始,最多到二十四五岁为止的处女期间,才能偶然看到令人侧目的美人,但多数也在结婚时如幻影般消失了。——是这样吗?令人困惑。也许中国女性终究有些不同。

-by 冯子明

更多 两分读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