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颇可一读,他对士大夫(我理解本身是当权阶级)的评价,何尝不让人沉默无语,虽然这可能也只是相对而言,言语或有不十分中肯处,然而环顾某些时期,何其相似——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180.史学家吴晗说,“对过去两干年的政体,以君主(皇帝)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以前的君主在常态上并不全是专制。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能受限制的君主被人民所爱藏。反之,他必然会被倾覆,破家亡国,人民也陪着遭殃。”我们的教育,向来是拿“封建”来进行批判古代的,其实放眼看去,周朝等分封时代的君权政体,不就是类似美联邦制的体制么?历史并不是总在进步。
譬如又说,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官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了三个时期君臣的关系,也说明了绅权的逐步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吴晗《古人有意思》)
181.历史并不总是在进步,这句话是可以用更多史实印证的,“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受进化论的影响,把中国古代历史描述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这与孔子及战国、秦汉时期学者的认识是大相径庭的。战国、秦汉的人认为五帝到三王、三王到春秋、春秋到战国,是一个文明不断退步的过程。而根据欧洲及日本、韩国人保存下来的记载,15—16世纪中国的文明和富裕程度,远远超过19世纪。”(《屈原及楚辞研究》 方铭著)
有人或许会拿股市来作比较,说股市总是有涨有跌,但最终是螺旋形上涨。然而,有些股市就是有它自己的例外,要与这些常理相违背。
182.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其《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一书中,有段话值得一记,其中哲理放在今天尤其受用:“正如遭受过挫折或败北的人心不可能重回昔日的纯真一样,2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并不是过去世界的简单继续。人们必须怀疑曾经相信的东西,凝视眼前现象背后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在已经解体的世界废墟中生存下去。”
183.周武王付纣,是个著名历史典故,看了一本《风云大周》(姜若木著),读到个细节,主中嘿然:据说,在出兵前,周人先派间谍到商察看国情。探子回来后说:“商王朝内坏人执政当权,昏乱极了。”武王听了没有表态。探子又来报告说:“善良的人全被斥逐。”武王听了仍在考虑。直到探子报告:“百姓闭口不敢说话了。”这时武王才作出伐商的决断,向天下诸侯发布了讨纣命令。
“百姓闭口不敢说话了”,看来是一个王朝气数将尽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