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冯友兰谓人生有四层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分别对应一般人、贤人、圣人。又谓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人生了解的程度,了解愈多,则人生愈有意义。我认为似乎说反了,了解愈多,则对人生愈多思考与困惑,对意义的疑问也愈多;譬如知识越多,越认为自己所知太少。人生的境界,也非数学推理一般,层层递进。从原点出发,也许又回到原点的自然境界,或许才是最高境界。
193.梭罗只活了46岁,在瓦尔登湖畔,他也就住了两年。两年的孤独隐居,他也并没有切断与社会和人间的联系,这是实验性的两年,而孤独是他自我认知的一种手段。他对政府的观点,接近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194.尝见史学家陈寅格《柳如是别传》一书,洋洋洒洒八十多万字巨著,一人之传记,文字体量甚至超过了《红楼梦》。然不知何故,读意阑珊,未求翻阅。是为一记。
195.1866年,对世界毫无影响力的日本,还处于中世纪的发展阶段,1899年就已经完全西化(当时的现代化),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这个过程仅用了33年,怎么不令它的东方大国邻居汗颜呢。日本的崛起,在威尔斯的《世界简史》中,是一桩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诚然如斯。
196.读卢敦基《好书纷纷入眼来》,有个故事颇有意思,说的是美国家庭主妇妮娜,在一年时间里,坚持每天读一本书,而且还写一篇书评。妮娜因这个坚持行为,竟彻底治好了自己的心灵创伤。看来,坚持和重启一样,能解决大部分问题——比如电脑遇到故障,大部分时候,只需重启就能解决。很遗憾自己在有些应该坚持的事上,没有做到坚持。
197.老舍小说《牛天赐传》,似乎不为人注意,也许真比骆驼好。给小人物立传,写牛老太死前死后,颇为动人。写的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在家门口捡到一个男弃婴,这弃婴一辈子的故事。这种事,以前在我老家农村就有发生,不过一般扔的是女婴,我的一个小学老师,就是在她家门口,捡了个别人扔的女婴,可把只有一个儿子的她高兴坏了。
198.冯至散文集《山水》里读到一节,读之忍俊不禁:一个苏联大学生也含笑用德国话问我,“你到哪里去?”我说到德国。“读书吗?”“是的。”“学什么呢?”“学文学和哲学。”——大学生听了这话,眼睛瞪得圆圆的,精神兴奋了,“学哲学?哲学,应该到我们的国里来学,我国里产生过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列宁。”这让冯至感到愕然,哈哈哈。冯至的散文挺好,不比他的诗差,是一个被忽略的散文家,只可惜写得不多。这个集子里的散文,篇幅都比较长,属于时下流行的“大散文”。
199. 又,冯至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颇喜欢这句——-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这句话前面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200. 史学家许倬云说中国人的愿望,世俗、似易实难。又说他自己有素心五愿——不求是贵、少病是寿、够用是富、无欲是福、感激是喜。说的甚是。但唯“够用”这条,于我们一般人最难,因中国人总是忧心焦虑,对未来缺少乐观和确定,随时可能陷入人生的大困境中,根本不知什么是够用。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