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英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凯里的《诗歌小史》一书值得一读,对于了解西方的诗歌发展有帮助,不过书中有一段,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评论,让我笑掉大牙、忍俊不禁,比如:“中国有许多诗人是政府官员,例如多产的白居易,他的诗描写种花、记梦,甚至写自己谢顶,读起来常常像流水账。还有一位文官,也表现得相当颓唐,他就是苏东坡,他写过一首《洗儿诗》。”两位伟大诗人身上的一根汗毛(东坡的这首诗我都从未见过),成了评论家眼里的身躯,不过这也不代表全部评论家的观点,而且我相信翻译中国古诗的国外诗人,比如韦利和宠德,对中国古诗的理解要远大于评论家。真正懂中国古诗的,我认为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算一个,而且是特别的懂。
210.“他肚子不饱,诗名不响,徒有热情,感受到了上帝,却看不到光,更看不到食物。”这是写秘鲁诗人巴列霍,最终他饿死在一个雨天。“茨维塔耶娃悬梁自尽。没有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吴昕孺在《心的深处有个宇宙》中,写这些人物,挺动情。我特别喜欢茨维塔耶娃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情诗之一,诗的主人生前却受尽苦难煎熬。
211.“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像明月攀登天穹。”这句诗大爱之,语出美国诗人麦克利什《诗艺》。博尔赫斯也有同题诗作,但无疑麦克利什的这首胜出。
212.从《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又发现一个懂中国古诗的国外诗人——美国诗人哈米尔,他的李白《山中问答》英译诗,挺不错,中西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可以相信,文字背后的情感是共通的,尤其对于诗来说。好的译本首先是把握好情感。李白的山中问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哈米尔英译版本:
I make my home in the mountains
You ask why I live in the mountain forest,
And I smile, and am silent,
And even my soul remains quiet:
It lives in the other world
Which no one owns.
The peach trees blossom.
The water flows.
213.美国诗人吉尔伯特是个有意思的人,“在世界各地漫游和隐居,经历多次爱情,但大多时间孤独一人,在多所大学任教,活了87岁,写了一辈子诗。一直贫穷但从未无家可归。”(《大火 拒绝天堂:吉尔伯特诗集》 柳向阳 译)能把人生过成这个模样,也是宇宙间的一份独特了。值得一提的是,吉尔伯特也从中国古诗中汲取灵感。他的一首短诗,极有味道。
偶得
躺在屋子前,整个下午
试着写一首诗。
沉沉睡去。
醒来,繁星满天。
214.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诗选本让我满意,这就是原因,这就是开始。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