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读洪子诚《日瓦戈医生:生活的多个面向》,作者提到:“在相近的社会制度,在思想、文学都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可能出现如《日瓦戈医生》那样的作品?答案是我们这里尚没有形成一个与政治分裂的独立的文学传统。”这个问题很好,因我之前也提到过。在我看来,这种与政治分裂的文学传统中国并非自古没有,至少小说不是。中国伟大的小说产生在古代,何以如此?正是有独立的精神身份,小说尚未成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那些伟大的小说作品都来自民间。可见,现代中国在文化、文明的传承上,是欠了怎样的债。
221.《一个孩子的诗园》作者史蒂文森,即《金银岛》作者(惭愧我也没看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身份写的诗。无意看到有介绍说这是英国国宝级儿童读物。中英双语的版本,倒也值得留心。
222.“漫步于淡泊无求的青草地上,无比满足地混迹于菜蔬花草间。”“如果你在失去自己的闲暇,当心!你可能在失去你的灵魂。”出自《浮生琐记》(朱纯深 译)之《人在世外》,作者是英国作家波绍尔·史密斯(1865-1946)。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维护和追求“纯正英语”的名士,英语正确用法的权威。鉴于这个身份,这本英汉对照、篇幅短小的优美散文和格言集,倒是英文阅读的好材料,值得。书的译名,让人想起咱们的《浮生六记》,不同的是,《浮生六记》是长散文。
223.“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里厄看到了世界的荒诞,也知道人类的危机永远不会过去,但他相信:即便身处荒诞,人也一样具有尊严和价值,面对荒诞,人要承认和正视现实,要做出积极的反抗。来自47岁遇车祸身亡的加缪笔下。致敬加缪,尽管他的书我还不曾深入。
224.海明威是被毁灭的,还是被打败的?
225.“在山谷中这个灰暗和闷热的早晨,沙皇的样子有点可怜。同时又令人感到困惑、害怕:这么畏缩、羞怯的人竞会是一个压迫者,这么软弱的人,竟然主宰着人们的生杀大权,或下狱处死,或赦免恕罪。”这段话极好,如果我也有能力写个小说,也会像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这样写。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问题。
226.这段《日瓦戈医生》中的描写,非常喜欢,录而念之:“拉拉顺着铁路走在朝圣者踩出来的小路上,然后拐进通往森林的草地小径。她不时停下步来,眯起眼睛深深呼吸着旷野上繁花的芳香。这芬芳比父母更亲,比情人更好,比书本更富于智慧。一刹那间,她的存在又有了新的意义。她领悟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要把握大地的动人心魄的美,并一一道出这美来。如果她做不到,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她要为自己留下后代,让他们替她完成未能完成的使命。”
227.“工作与谋生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在特朗斯特罗姆这里是不确定的,而他任由它存在。”读云也退书《勇敢的人死于伤心》,才知道这个特朗斯特罗姆一辈子就写了200多首诗,59岁半身瘫痪。可就是这个人,80多岁凭借诗歌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段传奇了。他《孤独》这首诗里这几句颇让人喜欢:
我必须孤独
早晨十分钟
晚上十分钟
——无所作为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