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因此,有人认为他的诗缺乏深刻的感情与思想,没有意境与形象的创新……在他死后,他的声誉很快地衰退了,一至今日,这是一个事实。”读《穆旦译文集第8卷》·朗费罗诗选译后记,对于此中所提“意境与形象的创新”,颇为认同,有启发。
255.黄宾虹《琴书都在翠微中》论中国艺术之将来一文,有“五王之功业,寻为女子笑”句,喜而录之。“杜甫老儒,汲汲于功名,岂不知有时命,殆是平生寂寥所慕。嗟乎!五王之功业,寻为女子笑。”再说杜甫呢,确实一生汲汲于功名而未得,也幸亏未得,得了,中华文化里便失去一个大诗人。
256.美国神学家史普罗《思想的结果》一书,颇值一读,书里讲了个故事:他遇到一个清扫车道的清洁工,交谈之下,发现对方竟有渊博的哲学知识,大为诧异,细聊之下才知,这位朋友是德国人,拥有哲学博士学位,曾是柏林某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向史普罗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人并不满足于他们对犹太人与吉普赛人的“最终解决”,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清除某些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思想与“第三帝国”的“价值观”相抵触。这位哲学教授被解职了。他挺身而出,公然反对纳粹,结果,除了一个孩子幸免于难之外,他的妻子与其余孩子都被逮捕并处死。他与小女儿不得不逃离德国。这位朋友眼含泪水,痛苦地说,他活到现在,完全是为了女儿。
——真是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257.又一则《思想的结果》:普罗泰戈拉很可能是雅典最有影响的智者,现代历史学家常常称他为“古代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著名格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Homo mensura)。
258.又一则《思想的结果》:弗洛伊德说,宗教有三种作用:(1)驱除人们对自然的恐惧;(2)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残酷的命运;(3)对文化强加于我们的那些苦难和匮乏进行补偿。
弗洛伊德认为,不能自由地表达我们的性欲,是严重的社会不公的根源。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但现实自然是行不通。
259.郑振铎讲唐五代两宋文学简史,评隋炀帝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正和陈、李二后主,宋的徽宗一样,而其运命也颇相同。”这倒有意思了,世界史上公认的暴君,竟有如此一面,但是该还他的,总是要还他。
260.又,郑振铎说:初唐“四杰”身世皆不亨达,而卢照邻为尤。他为了不可治的疾病,艰苦备尝,以至于投水自杀。在我们的文学史里同样的人物是很少的……病既久,不堪其苦,乃与亲友执别,自投颖水而死。时年四十。及疾后,境愈苦,诗也愈峻。有一首《释疾文》,最后两句道尽悲凉: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这样一个身世人物,他的凄悲的一面,却为我们所忽略了。见过病人受折磨的人,应该都能体会他的艰苦。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