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让我们牢记两个灭亡的时间点——“地球的生命将在大约30亿年后灭绝,届时,太阳日渐强烈的炙烤将蒸干海洋中的最后一滴水。大约600亿年后,宇宙中的生命也不过将如此消逝。”(《世间万物之精妙:自然哲学与物理原理》 西班牙 大卫·周 著)
269.布宁(也有译为蒲宁)的《暗径集》(陈馥 译),是个有意思的短篇小说集,篇幅短的,不足500字。我却忘了摘一点书中的精彩句子,但他的小说,的确是以“寓意”取胜的典范,故事往往戛然而止。另外我对他的诗歌,以及那部获诺奖的长篇小说,产生了极大兴趣。
270.最近读了几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感觉这类书籍,很有多阅读的必要。“终有一日,人类会灭绝。所有物种都是如此。这一事实被称为古生物学的第一定律,动物物种的平均寿命大概是200万年。智人大约是在20万年前进化的,这表明,我们还能活很久……唯一能够存活超过几百万年的物种是微生物,有种细菌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未来自然史》美 罗布·邓恩著 李蕾/张玉亮 译)造物主的安排,神奇两字不足形容。
271.李约瑟有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陈嘉映在其《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建议倒过来问“西方怎么就发展出了哲学-科学?”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倒问”,他认为是追求真理的激情,把希腊人-西方人送上了哲学-科学之路。这是个好问题,中国的古人,其实还是喜欢活得浪漫些,虽然实际也往往求而不得。我倒也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希腊到了现代却衰落了?
272.发现一个现象,但凡是译书,大部分译者总会在前言里,把这本书大大赞美一番,虽然我看了,也总觉得内容不过一般尔尔。后来这明白了,哪个译者不希望自己译的书能卖得好一些呢,怎能不把原著和原作者捧上一番?当然这种现象不光是译书,其他的比如就文学刊物来说,都会要作者提供个人履历、创作经历,似乎有了一个“身份”和显要的“经历”,便是文章质量的保证了。都有可悲之处。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