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垃圾时间

人们说

历史已进入垃圾时间

可时间它还是

不悲不喜

不怒不躁

留下明白人

哀叹历史的伤口

//

又是谁

在门前抓狂

在昏暗的路灯下

发出沉重的叹息

绝望的人

爬上高高的垃圾房

从顶上纵身一跳

把自己砸成垃圾

//

那些人啊

在垃圾房前沉默着

有人拿起史书

想起了整个大唐

以及那一条

清晰的历史分界线

又有人说

从此我相信

历史的偶然性

胜于必然性

//

你是如此偶然地

站在了每一个当下

偶然醒来

偶然活成

一个人的样子

偶然遇见一个好人

可是永远不会遇见

主持正义的时间法官

//

时间只是

除了沉默

一无所有

-by 冯子明

插播一段文字:下面这一段文字,大约还是我20余年前写在博客上,那个博客早就消失了,这段文字竟有幸被王佩保留了下来——

写得越多越孤独。生活都来不及的人,哪有时间叭在网上写Blog。当然,这是一般而言,至于两般而言,就不去说它了。

问:人身上最让人想入非非的是什么?薄薄的红唇?挺拔的乳房?浑圆的屁股?发达的胸肌?宽厚的肩膀?还是隐藏在双腿之间“黑三角”中那话儿?

都不是。正确答案是:眼神。

最坏的女人莫过于,她用小羊羔一般的眼神看你,让你以为她爱上了你,然后你像个处男一般对她虔诚,结果她告诉你根本没这回事。

对女人而言,最坏的男人,也不过如此。

坏虽然坏,但是我们可以说,没有眼神的交流,很难有爱情产生。所以,光在网上怎么可能产生爱情呢,连情欲都产生不了呢。

从今天起 要做最坏的打算了

从今天起

不再做一个幸福的人

早晨醒来

要想着粮食

和地里的蔬菜

最后的三分地

虽然

也许

终将

成为村口的文物

从今天起

//

要做最坏的打算了

过朴素的生活

不再唱华㺯的旋律

不再买收藏的书籍

只要图书馆还开着

就把它当成水

而你是

水里的一条鱼

鱼永远不知道

自己的记忆有七秒

//

不要有沉痛的记忆

要像朋友那样

多读诗 也写诗

不跳楼 就能度过

度过每一个

他们说的崭新时刻

而我也将多一次

光着双脚在地板上

来回踱步的机会

//

从今天起

要温柔地注视

对面房子里的每一束光

让风为你在窗口停留

并且为你捎去

送给远方的消息

告诉远方的山和海

不是每一个明天

都有希望相见

//

从今天起

要做最坏的打算了

不再做一个幸福的人

也不再去训斥

灌木丛中玩耍的猫

喂给它便宜的猫粮

让缘份决定

我们能做几天朋友

-by 冯子明

读书录第十五辑

164.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谈到,他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在胡适看来,“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都瘟死了。语气是严厉了点,可也未尝不是如此。“苟且”的场景,大可上至庙堂,小可下至职场。一大半的原因,不过为生存故。

165.“活着的人没有谁真正知道死后到底会如何。那么,他们这种怕死的心态就是毫无根据的偏见。而苏格拉底承认自己对死亡的无知,从而就免除了世俗的偏见。在行为上,他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拥抱死亡,就像他没有理由拒绝死亡一样。”读了本小小的书《哲学家奇葩说-苏格拉底篇》。的确,没有一本书是人在死后写的——除非灵魂会写书。我们也不能证明灵魂的不存在。

166.宋人邓牧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思想很超前,直接现代。“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六合为一。头会箕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这是他在《伯牙琴》一书《君道》中的话,“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这是难得的对秦始皇统一的另一种历史评价。真难得!

江山宜人在这本书的导读中,对邓牧有一段很有思想启发的评述:邓牧29岁时,蒙元大军伯颜部攻陷了杭州,32岁时蒙元军消灭了南宋政权。在时事剧变面前,他超越一般文士的遗民悲情,超越政权兴代的具体是非,反思王朝兴亡的历史进程,探寻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的最佳模式,作制度性宏观思考。他否定现实社会的君主集权制及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提出“选贤与能者”组建服务型政府的构想,撰写了《君道》、《吏道》等一组文章,这使他成为宋元之际一位颇有异彩的思想家。由此出发,他对世间现实政治产生「一种普遍的抵触,于是疏离政坛,寻求自由而多彩的人生之路。

167.“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这句话,吾颇爱之,改之为用“一切风波皆是书房中的宇宙。“话出自《世间一切苦乐 都只是一步之遥》,跟印光大师学净土。印光自述“一生不与人结社会”。

印光: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闲寮。三十余年不任事,至民国十七年有广东皈依弟子拟请往香港,离普陀,暂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拟去,以印书事未果。十九年来苏州报国寺闭关。二十六年十月避难来灵岩,已满二年。现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五十九年之经历也。一生不与人结社会,即中国佛教会,亦无名字列入。

168. 泰戈尔在散文诗《爱人的馈赠》有句,“经书中写道,人若年过半百,就应远离喧嚣的尘世,到森林中过隐居生活。”然而他又在诗中否定了,倒也好。“不切实际”四个字就像一把悬在脑后劲上方的剑。

169.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恋爱与色情》中说,欧美的妇女到达女性美的极致的平均年龄是三十一二岁,也就是在婚后几年间。但在日本,只有从十八九岁开始,最多到二十四五岁为止的处女期间,才能偶然看到令人侧目的美人,但多数也在结婚时如幻影般消失了。——是这样吗?令人困惑。也许中国女性终究有些不同。

-by 冯子明

更多 两分读书>>

觉悟

死了

没有尘

也没有烟

死了

化作尘

也化作烟

//

悲痛

已经成为秘密

而我将在大地上觉悟

在临终前劝说我的灵魂

不必为我的肉身悲哀

虽然它热烈地爱过这个世界

-by 冯子明

为命运的悲情而作

注:我写十个古人,一人一篇,竟也写成了书稿模样,总计有十万余字。然后又补了这一篇文字,算是自序。书稿的写作是我的自发选题,非有人约稿,它在我电脑里躺着,我花了不少心血精力,就让它先躺着吧。

—————

有一天,我脑海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要为几个我所热爱且相对熟悉的古人,各写一篇文字,以他们人生最终的命运——死亡为切入点。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模糊地停留着,可也一直不曾动笔。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看似奇怪的念想呢?我想,也许是多年前,我在书中无意间读到的关于他们的悲情命运,给我留下了印象,然后这个印象,在特定的时刻被激活了。这个时刻,对我而言,也许是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后,因故在我生命中造成的职业上的断档,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重新关注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肤浅的、无聊的。也许是某一天的某个我已经记不起来的时刻,让我突然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感到一阵惶恐——最终,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那些悲惨的境况会不会也在我身上发生?说到底,这是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我只是没有拒绝去直面和思考。

虽然思考有时候会加剧焦虑。但最终,要消灭焦虑,我们又不得不借助于思考。这些古人,我思考他们,首先是我感到了我们的共情。想到这些古人,他们的年代离我甚遥远,我从各种文字和史料里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尤其是对他们命运中的悲情部分感到特别关注——这又是为什么呢?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很快也就有了:我写他们,其实也是在试图寻找一个寄托。

虽然这几个古人市面上都有传记类书籍,有的甚至还很多,但我读他们看他们,也自有自己的新颖见解、体验和感受,所以,既已动笔写作,竟也写成了书稿模样,总计约十万余字。这几个古人,他们基本上有一个共性:命运中有相当的悲情成份。或者坎坷流离,或者郁郁不得志,或者晚景凄凉,在贫病交困中死去,或为人所害致死。相对安定的是王羲之和王维,但他们的命运也并非波澜不惊,他们发出的感慨,也足可让人深深共鸣。

死亡是所有人的共同归宿,但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让死亡变得不那么沉重。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甚至把死亡置于其哲学探索的核心,她说死亡是“人能够得到的最宝贵财富,如果我们浪费死亡,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摘自《生死之间》)。什么是浪费死亡呢?我的理解比如寻求短见这类,就是既违背了造物主的旨意,也让人生变得无意义。从宗教上讲,比如从佛学上,死亡也是一个重要时刻,追求的是在最后的时间能够坐化而去——这是一种修行很高的人才能拥有的“待遇”。为了这一刻,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行,最后要放弃一切,让自己处于最少的欲望和执着之中。法国哲学家吕克·费希说,“当然只能是在最后时刻才这么做,但这需要一生的智慧来做准备。”用一生的智慧来为最后的死亡时刻准备,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零零总总,或者思考或者因缘,让我最终写下了十个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字,我自己看来,这是十篇有传记色彩的文化散文。总体上,对我而言是一种为他们的悲情而作。这些人物的悲情,足以让我们共情共鸣,对命运发生感慨和思考,也许还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或许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或许竟还有帮助。

-by 冯子明

读书录第十四辑

158.当下才是唯一的真实?法国人吕克·费希在《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一书中说,“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过去和未来是影响人类生活的两大恶,是所有焦虑的来源,因为它们会破坏唯一值得过的时间面向:当下,只因这是唯一真实的时间面向。他们强调,过去已逝,未来尚不存在,然而,我们却是几乎一辈子都在回忆和计划、怀旧和愿景中度过。”——某种程度上,这个当下论颇有见地。一本书其实只要有一两句话给人启发,或者让人一见如故,如见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那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

159.还是吕克·费希,他说“和尚”这个词(moine)来自古希腊文monos,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只有在孤独中,智慧才会绽放,不会被各种执着所破坏。事实上,人不可能不执着于自己的妻子、丈夫、小孩和朋友!然而,必须脱离这些关系,才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这个说法和佛家学说一致,即:面对死亡,最理想的做法是放弃一切,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才能在这个重要时刻拥有最少的欲望和执着。不过吕克·费希也说了,“当然只能是在最后时刻才这么做,但这需要一生的智慧来做准备。”用一生的智慧准备放弃一切执着,懂了。

160.戴望舒这首《村姑》的诗,不比他的雨巷差啊。

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

提着她的蚀着青苔的水桶;

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而她的心是在泉边的柳树下。

——-在井边汲水的姑娘,很容易能生出动人的感觉,想起在我的少年时,有一次村里来了个姑娘,长得像巩俐,看见她在井边汲水时,我竟会不由生出一阵局促和慌张。

161. 民国时期的学者胡怀琛写了本《中国八大诗人》,哪八大?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士禛。在古文领域,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已为公认,这八大诗人的称谓看来公认度不是很高。“情动而有诗”,我突然念着这么句话。

162. 刘伯温激流勇退、鸟尽弓藏,告老还乡的事,已经是有名的历史典故了,然而读到这段典故,不免又感慨一下。《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这等人物,实在是屈指可数,更使人增一分敬意。

163. 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已不是第一次读了,语堂先生写东坡,用了很多个“是”,对于东坡,他是真了解、也是真爱,再读及,更觉可以录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by 冯子明

更多 两分读书>>

舍不得你

舍不得你
(你把手伸进了我心里)
送给将恋爱的年轻人

诗:冯子明 歌:Suno

舍不得你

想让你坐在

我的自行车后座

带着你回家做爱

//

舍不得你

想和你一起

坐着火车去旅行

去看外面的世界

//

舍不得你

想和你挽手

在夜的湖边漫步

月光下长久拥吻

//

舍不得你

想让你把手

伸到我的胸口

摸我并且摘走我的心

//

我的心是

一粒成熟的葡萄

你把手伸进了我心里

摘走了它

//

舍不得你

想一直抱着你

紧紧贴住你的酥胸

感受你的坚实与饱满

//

可是后来

到底是你没理她

还是她再也没理你

而她的心 遥远而寂静

就像宇宙边际的星辰

悸動

悸動

月光下的夜

黑得恰到好处

也亮得恰到好处

穿旗袍的女子

从眼前款款走过

而时间优雅地流逝

//

世界的真相原来是

只要有事物令你悸动

这世界就值得拥有

即使美好的相遇如浪花

相遇后又分开

你也不能放弃整片大海

//

生命的尽头

我希望你只是

急切地等待春天

或者像一对出游的情侣

等待着去远方寻找远方

寻找诗意和心里的故乡

-by 子明

分别在故都温柔的夜晚

分别在故都温柔的夜晚

在后海

我曾经

吻你的耳垂

吻你的脖颈

分别后你说

可惜没接吻

于是第二次

在北方的

某座桥的台阶上

我吻了你

你吻了我

唇相印舌相卷

吻了一夜

//

我曾是那个

被你想念的人

而你这异乡的女子

只愿把吻留在桥上

留在珍贵的北京一夜

纯洁的一夜

我们的荷尔蒙

只是献给激吻

却没有身体的触碰

//

分别了

分别在故都温柔的夜晚

分别在南下列车的站台

分别在你我拥有过的局部

-by 子明

你在那里

你在那里

诗:冯子明 歌:Suno

你在那里

而我不敢问你

最近好吗

我怕听见悲伤

却不知如何安放

//

你在那里

而我不能爱你

还记得吗

我们一起凝望

那时都在异乡

//

如今我在这里

时光的花开了又谢

那里的山冈

我们一起再去

带着一闪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