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录第二十一辑

209.英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凯里的《诗歌小史》一书值得一读,对于了解西方的诗歌发展有帮助,不过书中有一段,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评论,让我笑掉大牙、忍俊不禁,比如:“中国有许多诗人是政府官员,例如多产的白居易,他的诗描写种花、记梦,甚至写自己谢顶,读起来常常像流水账。还有一位文官,也表现得相当颓唐,他就是苏东坡,他写过一首《洗儿诗》。”两位伟大诗人身上的一根汗毛(东坡的这首诗我都从未见过),成了评论家眼里的身躯,不过这也不代表全部评论家的观点,而且我相信翻译中国古诗的国外诗人,比如韦利和宠德,对中国古诗的理解要远大于评论家。真正懂中国古诗的,我认为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算一个,而且是特别的懂。

210.“他肚子不饱,诗名不响,徒有热情,感受到了上帝,却看不到光,更看不到食物。”这是写秘鲁诗人巴列霍,最终他饿死在一个雨天。“茨维塔耶娃悬梁自尽。没有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吴昕孺在《心的深处有个宇宙》中,写这些人物,挺动情。我特别喜欢茨维塔耶娃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情诗之一,诗的主人生前却受尽苦难煎熬。

211.“一首诗应该在时间中凝然不动,像明月攀登天穹。”这句诗大爱之,语出美国诗人麦克利什《诗艺》。博尔赫斯也有同题诗作,但无疑麦克利什的这首胜出。

212.从《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又发现一个懂中国古诗的国外诗人——美国诗人哈米尔,他的李白《山中问答》英译诗,挺不错,中西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可以相信,文字背后的情感是共通的,尤其对于诗来说。好的译本首先是把握好情感。李白的山中问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哈米尔英译版本:

I make my home in the mountains

You ask why I live in the mountain forest,

And I smile, and am silent,

And even my soul remains quiet:

It lives in the other world

Which no one owns.

The peach trees blossom.

The water flows.

213.美国诗人吉尔伯特是个有意思的人,“在世界各地漫游和隐居,经历多次爱情,但大多时间孤独一人,在多所大学任教,活了87岁,写了一辈子诗。一直贫穷但从未无家可归。”(《大火 拒绝天堂:吉尔伯特诗集》 柳向阳 译)能把人生过成这个模样,也是宇宙间的一份独特了。值得一提的是,吉尔伯特也从中国古诗中汲取灵感。他的一首短诗,极有味道。

偶得

躺在屋子前,整个下午

试着写一首诗。

沉沉睡去。

醒来,繁星满天。

214.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诗选本让我满意,这就是原因,这就是开始。

更多 两分读书>>

-by 冯子明

星辰

我没有大海

也没有沙滩

此刻我有一个院子

在院子里我可以做一件伟大的事——

仰望星辰

//

在我的头顶和星辰之间没有任何遮挡

在这片空间里也没有任何欲望

就连赞美都停止了它的工作

我的目光和十亿年前恒星的光芒

在远处的山脊相遇

它们轻轻地碰撞

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

现在是冬天 白昼时

我在院子里赤裸了上身

谁在冬天晒太阳

谁就会得到舒服

我知道头顶的蓝天

会在夜里变成星空

//

置身在神奇的恒星的世界里

我怀疑过人类

怀疑过足下的这片土地

然而此刻静谧已经来临

怀疑和赞美一样开始沉默

我的身躯在星辰柔和的包裹中

暂停了博爱 暂停了悲哀

只为存在而存在

-by 冯子明

博爱

题记:这是我写的第一首长诗,105行,1106个汉字。11月27日得到灵感,11月29日早上完成。是为一记。

这里都是我的爱

//

爱唐诗爱宋词爱元曲

爱小说爱野史爱才子佳人

爱诗经爱楚辞爱汉赋

爱伯牙子期琴棋书画

爱短歌爱乐府爱洞庭波兮木叶下

//

爱李太白杜子美王维白居易

爱苏东坡姜白石柳永辛弃疾

爱渊明爱羲之爱竹林七贤饮中八仙

爱恵特曼爱聂鲁达泰戈尔鲁米

爱荷尔德林爱贝多芬爱曼德尔施塔姆

//

爱茨维塔耶娃爱狄金森

爱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

爱苏小小王照君西施昭婵

爱歌喉清丽酒容红嫩

爱不知名的善良的红尘女子

//

爱卢梭爱孟德斯鸠爱华盛顿

爱老子爱庄子爱孔子爱诸子

爱受苦的悉达多爱面壁的达摩

爱十字架上的耶稣凡人中的木匠

爱天才爱因斯坦爱苹果树下的牛顿

//

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金瓶梅

爱梁山泊祝英台也爱罗密欧朱丽叶

爱瓦尔登湖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爱命运交响曲也爱绝响广陵散

爱蓝色多瑙河也爱春江花月夜

//

爱黄昏连绵的钟声爱山间梵音静唱

爱春花秋月夏云冬雪

爱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

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也爱远方贫瘠的土地

//

爱我们远古的祖先

爱他们的赤身裸体

爱他们的朴素愿望

爱他们发达的四肢简单的头脑

爱他们没有放弃生存留下了我们

//

爱戊戌六君子爱东周士人

爱兰亭序爱那些伟大的汉字

爱蒙娜丽莎爱裸着乳房的自由女神

爱千里江山爱汴京的清明上河

//

爱塞北辽阔爱江南秀婉

爱秦岭的秋色和喜玛拉雅的雪

爱蔚蓝的南太平洋和冰冻的两极

爱每天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

爱写诗爱读书

爱旅行爱种花

爱家人爱女人爱爱情

爱热烈地赞美做爱这件事

//

原来我有这么多的爱

我无法说出所有的爱

这么多的爱

并没有使我变富有

但我已经如此富有

我是一个博爱的人

虽然我的爱其实还很贫乏

//

我也有我的不爱

//

不爱秦始皇朱元璋

不爱单于也不爱可汗

不爱希特勒不爱斯大林

不爱那些规定我要爱什么的人

不爱那些手中没刀却屠杀千万的人

不爱那些眼中没有悲悯的人

//

不爱骗子不爱强盗

不爱那些假装的高潮

不爱那些虚伪的面孔

不爱恶棍和作恶者帮凶

不爱那些险恶残暴迫害

不爱靠谎言维持的生存

不爱靠鞭打和恐吓维持的秩序

//

不爱长满蛆虫的厕所

不爱苍蝇乱飞的餐厅

不爱吵闹的电影院和图书馆

不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爱一切凌驾于公理之上的特权

不爱一切违反人性的意识形态

//

我不爱的不止这些

但我爱的远远多过我不爱的

这是一个发现

那么确定无疑

//

我爱那些普通的事物

爱小摊上的鸡蛋灌饼

爱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爱篱笆上的牵牛花

爱山坡上的一只羊

爱路边发情的母猫

爱地里生长的蔬菜

爱阳光下的麦子和向日葵

爱乡间袅袅飘荡的炊烟

爱古老村落中的一场细雨

//

爱院子里飞来的鸟儿

爱窗前飘落的树叶

爱情侣手挽手走过大街

爱明前嫩绿的龙井茶园

爱博物馆内精致的陈设

爱雨后钻出地面的春笋

爱一条惊慌失措游入草丛中的蛇

//

爱在暮色中散步

爱在泥墙瓦屋下品味发呆

爱在日落黄昏时想下一次的远方

爱在寒夜里烧起火炉听木柴毕剥作响

爱在林间采集松果剥出松子手留松香

//

我的爱如此广博

为了我的博爱 我活着

除非阳光要将我抛弃

否则我就活着

-by 冯子明

人因悲悯而强大

不经历人间的冷

又怎能体会人间的暖

这世界充满荒诞

而我悲悯这个世界

即使每一天我都受尽冷落

//

太阳还能燃烧五十亿年

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等待头顶那片乌云消散

在这宇宙的无边荒漠中

一定藏着摄人心魄的美

//

美会延伸 延伸出无限

以及立足于大地之上的喜悦

而我将写诗 诗句就诞生于

行走、阅读、沐浴和拉屎时

如果停止写诗能消除现世的痛苦

我也并不愿意让诗歌停止

//

我期待一次和无数次的辽阔空旷

我期待一股电流迅速划遍我全身

这宇宙中神秘的元素 

在我身上来得快去得更快

但是它们来过

//

我的人生将短暂而又漫长

短暂可以让我创造美好的𣊬间

漫长可以让我追寻完美的短暂

而希望是对人生最大的悲悯

我绝不仰望一个没有悲悯的神

//

也不做一个没有悲悯的人

也不乞求世界对我的悲悯

这就是我在太阳底下想说的话

这就是在冬天发出的一个人类的声音

人因悲悯而强大

-by 冯子明

时代里的中年人

题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在生育和职场这两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有相当因果关系的两件事;而又何止是这两件事。

 中年人在社会职场上的处境,不知道是否曾经像在这个时代里这么尴尬过。这篇文字记在2024年,而中年人的这份尴尬,明显的开端,大约始于这一年往前倒数八九年。一个社会,时代的切换频率越来越快,但这竟一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不知道将来的人,何时能够免于陷入这种处境;总之,希望将来的人看了,不免觉得这也是一种历史,而且生出一些对这历史难以理解的想法——那么,可见得那个时候的将来,已经是个更文明更正常的社会了吧。

先说说生日吧。过生日本是喜庆的日子,简单的情形是一家老小,或再约几个亲密的朋友,围坐一桌,点蜡烛、唱生日歌,待“寿星”闭目许愿后吹灭蜡烛,大家便开始在欢喜声中用完一顿生日餐。

然而,对这个时代的中年人来说,生日却并不喜庆,或者说并不值得喜庆。我以为小孩子过生日是喜庆的,因为每过一个生日,孩子便又成长了一岁;老年人的生日也是喜庆的,因为生日就意味着寿命又添了一岁。唯独对于中年人,每过一个生日,便增加一份尴尬——这尴尬既来自职场,也来自社会。

譬如说职场吧。如今人人都说“卷”,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卷”别人,或者被别人“卷”。比如一方面,退休年龄延长基本上是大势所趋,无非是时间早晚问题;另一方面,在退休年龄延长的同时,人的职场寿命却反而缩短了——看看那些招聘条件,留给三十五岁的机会尚且不多,更何况四十岁、四十五岁?又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滑,然而职场上年纪轻、学历高、经验又丰富的求职者,似乎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如此一来,四十岁甚至三十五岁以上的求职者,也是活该倒霉了?

一个辞了职的中年人,要么会被人认为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要么自己创业有自己的公司了,要么就是被单位开除了——唯独没有就是辞职而已。所以中年人是不能轻易辞职的。即便在职的,现如今的社会观念是年轻人优先,提拔也好加薪也罢,中年人都要往后靠一靠。不管怎样,对职场中的中年人来说,哪怕是到了苟且着的状态,都要坚持不走人,以确保自己还有一张饭碗。中年人变得谨小慎微,他们轻易不能也不敢创新,对他们来说真正是“稳定压倒一切”,一个阶层的创新力就此基本消失。

所以可见中年人之所以对过生日无所谓,无感甚至感到些恐惧的原因所在了。因为每过一个生日,中年的年岁上又添一岁,变得更加中年,他就知道自己就更加没有“竞争力”,在职场上就会更不受欢迎。其实,即便那些在职场上看似安稳、甚至还很有地位的中年人,大风吹来的时候,不也一样脆弱不堪、摇摇欲坠?

中年人的处境,只有中年人自己能体会。中年人的处境,也是这个时代某个方面的奇怪写照,亦是社会的一个痛处——但愿只是阵痛而已。也许我们以前“同情”发达国家的老年人还外出工作,现在看来,那其实是社会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中年人普遍存在“社会性歧视”,和老年人也可以轻易外出工作的环境,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呢?

对就业年龄明确作出限制的,是《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 第7号)。这份试行规定于2016年颁布,其中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之一是“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自这个规定出现以降,就业市场中的“年龄限制”、“年龄歧视”现象可谓愈演愈烈,勿庸置疑的是,三十五岁限制从公务员招考开始,已经扩散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渗透到了不同的年龄段——不光公务员招考,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和单位,越来越多地将招聘年龄卡在35岁,以及45岁、40岁等。这种现象,虽然社会上反响强烈,但企业和单位依然我行我素,已然形成了社会层面的一种风气和观念。中国的古语说,“三十而立”,现代社会,这个而立的年龄事实上被推迟了。不但推迟了,才三十五岁的群体,竟要到了受困于年龄限制而哀鸿遍野的地步了。

再看2018年12月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报考公务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年龄限制。“对报考公务员,除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第二十五条)而第十三条也并没有作出35岁以上不得报考公务员的表述。也就是说,前述提及的2016年《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依然是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限制的“金科玉律”。

我们说,一个人道的社会,对于个体的权利,能满足的应该尽量满足,而不是能不满足的尽量不满足。对一个社会中的个体而言,重要的是有选择权,而不是选择了什么。这里面的取决因素,既有社会层面和大众的普遍认知、习俗等,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律制定。其实个体的选择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普遍保障,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识。就业市场恰恰是衡量个体选择权非常透明的一把尺子。当今我们的就业市场,有一个再也明白不过的趋势,那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在延长,退休年龄也要延长,而职业寿命却在缩短。这从逻辑上讲,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其实《劳动法》第三条说得很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尽管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表述中,并没有把年龄明确列入“受歧视”范围内,但是从第三条看,《劳动法》制定的初衷是向善的、是要尽量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如今“年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难道是利用法律条款的所谓漏洞?

一个精壮之人,竟然早早地就要被社会所嫌弃和淘汰。社会哪来这么强大的底气呢?这有多方面因素,最主要的还是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过去,职场上有不好的论资排辈现象,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年轻化。

但是社会观念一旦走上和人的选择权对立的路上,模样就很可怕。而且观念的可怕性在于,你跟它没有道理可讲。观念之下,其实更多的人也只是随从、跟风,跟风的人多了,就成了社会性现象。观念也从来无视“内外有别”——同样四五十岁的人,为什么在职的就不存在年龄问题?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外行还往往被任命去领导一群内行;至于外边的人想进去,不但年龄要漂亮,而且简直最好是各项全能。这从逻辑上,也说不通。

虽然我们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滑,然而职场上年纪轻、学历高、经验又丰富的求职者,似乎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要让人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职场的现状——大批年富力壮的人的选择权,遭到了普遍排挤。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信号,即使手上的工作再怎么不合适,也要坚持不辞职,于是职场的合理流动性下降、职场的匹配机制失效,这会是其中一个后果。特别是对于一个中年人或准中年人而言。中年人是不能轻易辞职的。即便在职的,现如今的社会观念是年轻人优先,提拔也好加薪也罢,中年人都要往后靠一靠。中年人这个群体变得谨小慎微,他们轻易不能也不敢创新,对他们来说真正是“稳定压倒一切”,一个阶层的创新力也许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成就来自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重要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过去的经验证明,当一个社会解放思想,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的时候,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出人们的创新力和活力,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还是社会整体的价值,也才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创造。如今年龄上的普遍限制,难道不是违背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吗?不但如此,其实也违背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过早㧪杀了人们的创造和创新力。

中年人和准中年人本来是职场上最有价值的群体,精壮之年,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我们的企业和单位,招聘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仅此而已,条条框框那么多,其实有益无害罢了。

然而往大了说,这些局面,都是人口数量和结构导致的负面效应,而人口数量和结构,又和宏观层面的政策成为密切的因果关系,在中国乃是实打实的大历史。大历史的悲痛所埋伏下的代价,终于要一代人去偿还了。

这就是一个时代里的三十五岁,一个时代里的中年人。算是为将来的时代而一记吧。

-by 冯子明

致爱人

做爱依然是

我们通往天堂的一条捷径

即使短暂地 接近天堂边缘

也算目睹了繁花盛开又落尽

//

男人永恒地进入一个女人

女人永恒地包裹一个男人

女人胸前鲜花一般的波浪

是绿色树叶上跳跃的阳光

//

至于我 没什么可以留给你

你拥有我男性的分泌物

我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我想要的 只有你

//

女人啊 请给爱人忠告

让他永远不要再迷惘

永远不要再流浪 永远

即使得不到爱 得不到光

-by 冯子明

我花很长时间去想辽阔深远

我花很长时间

去想那些辽阔深远的事情

//

是谁为生命安排了意识

社会的肛门今天又排出了什么

//

我的身体受身体的支配

我的灵魂又受谁的支配

//

我倾听宇宙的声音

却为眼前的现世焦虑慌张

//

世界是一台巨大的计算机

算计着世人的一切

//

算计着不放过一切

哪怕我拥有想象和悲怆

//

在一次盛大的黄昏中

我曾开启对于未来的想象

//

在一处无边的旷野中

我曾感受来自大地的悲怆

//

人生是一粒被算计的尖埃

但我怎能停止去想那辽阔深远

//

我会花很长时间

去想那些辽阔深远的事情

//

也会花很长时间

去想一个具体的人 去想你

-by 冯子明

黑夜

黑夜给予我们一切

一切幸福和痛苦

如果你在白昼幸福

你将在黑夜继续幸福

//

你在白昼承担的痛苦

并不因黑夜而减少一分

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在睡梦中也无法创造甜蜜

//

时间因黑夜而幽暗

人们在黑夜作出决定

要在白昼与世界为敌

或者为黑夜争得安宁

直到死亡将人生制裁

//


在过去有限的悼念外

在过去无数的暗黑中

有能力毁掉白昼的人

有能力毁掉国家的人

真的毁掉了白昼和所有

-by 冯子明

总有些情欲煎熬的日子

有朋友说短视频是精神鸦片,我听了也以为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因短视频而衍生的某些现象,不能不让人生出一些抵抗情绪。比如你看那些拿着手机低头刷着短视频的人,手指头几乎每秒都在上下刷动,切换极快,这个动作似乎有粘性和惯性,一旦开始,则一时半会根本停不下来。然而刷完之后,又往往感觉什么也没看;然而下一次,只要有两分钟的空间时间,你又习惯成自然地拿起手机,手指头开始在屏幕上机械地划动。

短视频让我们这个本已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更加得碎片化了。甚至有人担心,人们的思维也会随着手指头习惯性的机械动作,而变得机械起来,乃至对大脑的思考能力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所谓精神鸦片者,就是你知道其实你可以不需要它,但对自控能力差的人来说,却又离不开它——就是“欲罢不能”吧。

无疑,科技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同样的,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但是我想,不管互联网的世界怎么变,这个世界怎么变,那些年轻人要经历的一些情欲煎熬,总是一样的吧?独自在异乡,或独自居住,这样的年轻的时候,如果你也曾经拥有过,也许会对情欲煎熬这四个字有点“同理心”。

在互联网的所谓2.0时代——言而总之,还是以文字为主导的时代,我们总能在论坛BSS、博客中,找到和自己相类似或者能够相互吸引的灵魂,或者,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寻找着、期待着这样的灵魂,我们甚至能够透过电脑显示屏,看到这样的灵魂,也有同样受煎熬的情欲;至于情欲是否干净,则要看个人的修为和造化了。

然而,那的确还不是一个碎片化很严重的年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相遇和交流,还有比较多的深层次思想互动的空间,也没有把所谓的“粉丝”当成商业变现的资源。相反地,如今人们喊着互联网“去中心化”,却在不知不觉中,世界已经回到了另一种“中心化”的局面——流量越来越趋向于向某几个中心集中,而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对等化社交,大都是以账号内容的单向输出、以培养账号人气为主,而互动则往往停留在即时性互动的肤浅层面。

在我看来,文字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侣,而且可以是个很深刻的伴侣,柏拉图式的伴侣。短视频喧嚣天下的年代,文字才是河里的那一粒H2O。那么不如由我来宣布一下——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时代,孵出不同的蛋。我只知道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的,不趁机回忆一下,将来也许真的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我们常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人生主要有两大意义:一是繁衍,二是留下记忆。听起来并不深刻,甚至有点虐心,可俗世的世界,难道不是这样么?

我要想起那些受情欲煎熬的记忆。

于是我记起MSN,MSN已经关闭,用户数据早已迁到Skype,于是登录Skype。尽管长长的MSN联系人都还在,但一个在线的人都没有。MSN没有移动版,那是自然的,因为移动互联网当年还没有诞生。但这个聊天工具,承载了那些年太多寂寞夜晚的对话,和友朋间的安慰。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鼻祖是ICQ。20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刻意地去记自己的ICQ号码,现在却居然还能熟练地将号码背出来。并且如果没记错的话,有一次忽然有个陌生号码向我发出好友请求,通过后,对方居然想让我看她的Bra,把初涉互联网的我吓懵了。对互联网来说,那个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

青春岁月的激情、苦闷、骚包,也都在那些久远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异乡的夜晚,住着出租房,在那些寂寞的晚上,只有网络通讯工具上的头像,可以和你交流。我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深更半夜里,也许并没有敲打键盘聊天的欲望,却习惯性地将你的签名挂在网上,习惯性地看看还有哪些人在线——这兴许是一种自私的心理呢:看到线上还有人,你便觉得周围还有人气,这世界并非一个死寂的世界,你并不孤寂;或者你会因为觉得有人陪你一起‘受罪’,而感到欣慰。”这是苦闷、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同时还忧国忧民又无计可施的夜晚,于是竟在深夜挂着MSN打发时间。

意识到自己受情欲的煎熬,其实是在工作若干年后。刚进入社会时,生存都是问题,交际圈子也很窄,并没有留给情欲思考的空间。由于收入微薄,买不起电脑,上网要去找网吧,也没有网络上交流的便利性。到了后来工作稳定、收入也提升之后,才终于有条件买了生平第一台电脑,在自己住处就可以上网。于是,打开了在网络上寻找灵魂的窗户。遥远年代的西祠胡同,适时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上的女青年,也走进了现实生活中,两颗灵魂成了男女朋友。

然而爱情是短暂的。分手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单身狗状态,这个时候,开始意识到还有情欲这种东西,时不时要来折磨你一下。所幸还年轻,还能借着转换工作的机会,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在路上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同时写一些被朋友称之为“骚包”的诗句。譬如2007年离开北京前的几天,留下了一首《乳巷》。

站在五道口城铁的站台上

一位窈窕女郎从我眼下走过

露出了她的雪白的乳沟

那一定是很深、很香的一道沟

虽然我不能近距离地看

站在西直门站的城铁列车上

一位年轻女子蹲在我的眼前

露出了她的似深非深的乳沟

她蹲着发短信却不上列车

我只是透过人群的空隙看到她

题目也很骚?是的。我记得北京城里有一条巷,巷口墙上贴着一块牌子,上面的名字就叫“摸乳巷”。很奇怪严肃的首都,竟会给巷子取这么一个名称,不知道如今还在不在呢?但是这名称实在是一个特色,要是被改了,倒显得可惜了;其实这名称的本意,是指这巷子特别窄。

不管怎么说,摸这个动作,总是很私密的动作。不过乳房往往是男人对女人有深刻记忆的开始。小人物,大人物,大约莫不如此。譬如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的自传,这位老先生回忆自己年少时的一段“麦堆里的爱情”时,有一段描述颇为真诚动人:“我的手继续摸索,摸到大而坚挺的乳房,摸到宽而圆滑的臀部,摸到夹着我的两条腿,手指还探到像长着山间苔藓似的阴部。”聂鲁达的经历无疑比大多数男人丰富些,初次的性接触,除了乳房外,臀部和阴道他都有了体验。没有这种年少时在异性身上的奇妙体验,恐怕聂鲁达就不是那个能写出《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的诗人了。

聂鲁达是诗人的浪漫,可大多数人面对的不是浪漫,而是煎熬。单身的青年男子,之所以觉得情欲会是一个煎熬,在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情欲,但却要克制着自己的行为,不往那烟花柳巷中去,所以才成为煎熬。其实就是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对抗,意志与荷尔蒙的对抗。至于青年女子的情欲,不如还是听女子自己讲的比较好。

情欲的有无虽然不受时代更迭影响,不同的时代,人的情欲总是在那肉身里存着。只是情欲这件事,其实也是时代的一个窗口。不同的时代,人们排解情欲的权利并不一样。

在那些特殊年代,不但性这个行业整个被消灭,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在强大力量的要求下,要进行“思想改造”,从此和良家妇女无异。但是,尽管特殊年代里人们以朴素为美、视性的职业为大敌,但身体里的欲望,只不过是暂时被压迫了而已,并不会消失,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恢复它的活力。

再往前看看古代。我从某本书上读到这么一个史实,说古代“实施禁夜令最坚决的其实是在唐朝,取消禁夜令最彻底的则是在宋朝”。我不曾考证过这个史实,若果然如此的话,老百姓到了晚上都不允许出门,则唐朝人的情欲何从解决?看来唐朝普通百姓的夫妻感情是非常牢固的了。然而,这个禁夜令背后更大的实质问题是,社会经济的活力会受到极大损害。这是从逻辑上就可以判断的,禁夜令越厉害,人们越不能在夜间参与经济活动,活跃度就会越低——但这与唐朝给人的印象,又不相符。不过这是另外一篇文章,且按下不表。

现代人的情欲则是一面多棱镜。

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晚婚,乃至不婚的人也越来越多;结了婚的人,到了中年,便容易失去情欲上的旺盛,情欲成了一件寡淡而无味的事。

如此说来,青年人却要珍惜自己的情欲了,情欲在,起码显得你还是一个有活力的人。自然,凡事过犹不及,太过旺盛的情欲,不小心也会烧了自己。青年人的情欲,或者说青年人自己写自己的情欲,我觉得郁达夫是值得一提的,他的一些小说,字里行间看去,可谓充分体现了一个异乡年轻男子的苦闷,这种苦闷不但来自思想上,也来自身体内情欲的煎熬。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生活忧伤的某些时候,就像嫖客去嫖娼——虽然嫖娼这件事为我们国家的法律所不允,但总不至不让提。说到生活的忧伤,郁达夫就是他文字里忧伤的嫖客:那些远去的在他小说里的日本岁月,那些夜里的苦闷,想必只有姑娘们能够帮他排遣吧?结果却只是加深了他的苦闷——那些昏色灯光里的姑娘们,她们又在演什么呢?大概除了虚假的呻吟声,别的什么都不用演。一个苦闷的男人,在男女性事上,其实容易失去斗志,他更需要的是言语的安慰、肌肤的温存。可是上哪里去找那样温存的女人呢?彼时,女人的世界变了,她只以两种方式卖掉自己的身体,要么是冰块,要么是空气,就是没有水——可那时候男人需要的是水。只有当她是水的时候,才能有鱼水之欢么——就像高行健说的,你想要一个“只想此时此刻和你行鱼水之欢、没有虚荣心的女人”。

是什么让郁达夫忧伤呢?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旧愁新忧,不过如流水,如云中山,总有水到尽头、云散山清的时候。然而,面对情欲的煎熬,忧伤有时候竟是一种高贵的表现。

情欲呵,你这一生中,总有些受情欲煎熬的日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历炼?情欲是一扇人生的窗口,也是微不足道的时代的窗口。只是这扇窗,不应该被忽视。

-by 冯子明

陌生人

对陌生人

不必总感到警惕

那些美好的邂逅

又怎能离了陌生人

//

给你工作的

又何尝不是陌生人

你最亲密的男女关系

又何尝不是来自陌生人

//

然后你们的呼吸融合

身体交缠

最终繁衍成为

人生最大的意义

//

今天你我彼此陌生

生命中的某一扇门

有时陌生人为你打开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你可能需要陌生人的帮助

或者不叫帮助

只是一种和平交换

//

然而这也不妨碍

你对某个陌生人

怀有感激之情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