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的国家
你不能多想
很多事不能多想
在那样的国家
很多事允许生活中发生
不允许在文学中出现
更不允许在电影电视中露面
至于互联网 也总有办法割阉
在那样的国家
人们向来习惯被贴标签
或者也总给别人贴标签
不流血的战争统领一切
美好的年龄会失去一切
得道者无助
失道者审判多数
说谎是金字塔的权力支柱
我不爱那样的国家
我生活在一个爱我们的国家
-by 冯子明
239. 我读到这首《孤独颂》,看介绍说,作者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看来一个人的阅读面,要达到广大的程度,确是十分不易。这首诗很是喜欢。
孤独颂
亚历山大•蒲柏
快乐的人,他的愿望和希冀
离不开父辈的几亩田地,
他满足于呼吸乡土的空气,
站在自己的土地。他的牲畜产奶,田里有粮,
羊群为他备好衣裳,
树木夏天供他乘凉,
冬天带来火光。他幸福,能无忧无虑地感受
时时、日日、年年悄然溜走,
身体健康,气和心平,
白昼宁静,夜晚酣睡;有学有逸,
互相融合;甜美的娱乐;
还有纯真,与冥想结合,
最让人快乐。就这样让我生活,不为人知,不为人见;
就这样让我死去,了无遗憾;
从世界偷偷离开,也没有碑石
泄露我躺卧的地点。
240.喜欢下面这几句春天的诗:
春天啊,
万物都相爱,
万物都相连,
就是坟墓
也长出了茵茵的绿草。
这可爱的新生命,
它的根须也会触到死者的灵魂。
这首诗录自法国诗人普吕多姆的《祈春》,普吕多姆是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诗人的身份和作品。
241.又一首《流亡》,也是普吕多姆:
流亡在自己的家乡,
是最悲哀的流亡。
我因读了这首诗,创了一首自己的流亡诗——《我想流亡在家乡》。
242.纪伯伦《先知》,我最喜欢的是那篇《论孩子》,这篇《论衣服》也喜欢,尤其下面几句:
你们的衣服掩盖了你们许多的美,却掩盖不了你们的不美之处。
不要忘记,大地乐于感受你们赤裸
的双足,风渴望抚弄你们的头发。
-by 冯子明
234.看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很有乡土味,了不起的小说,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国农村的可悲命运,但王龙个体的命运轨迹有相当独特性,毕竟他是靠了两笔意外横财快速实现了人生的翻盘。小说似乎有个时间逻辑上的瑕疵:从王龙结婚那个年纪留辫、而城里人开始剪辫来看,故事始于清末民初,到王龙晚年70岁时,大约是五十年的时间跨度,那么应该是到了1960年代左右。但从小说叙事来看,一直停留在1932年以前(小说出版于1932年)。
235.“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这是海明威借一个老渔夫说出来的名言,但是我们看《老人与海》的最终结局,只是徒增了伤感。
236.罗马尼亚诗人布兰迪亚娜的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孤独》,这首《父母》的诗也喜欢,感动。因为这就是父母的样子。
父母
布兰迪亚娜 高兴 译
父母随时为我们尽心尽力——
给我们生命,将我们养育得比他们还大,
然后悄悄地留在后面,通常一点也不打扰我们。
他们感到羞愧,自己太老,太弱,
太朴素,太平凡,不配当我们的父母,
他们在沉默中静静地望着我们,
为失去的时间内疚万分。
当天上的光芒陷入乌云后渐渐暗淡,
他们又将目光转向星星。
他们终于疲惫不堪,但依然毫不迟疑地
坐在地上,甘当我们的根基。
237.我说过要读更多的茨维塔耶娃的诗。
他走了……
他走了——我吃不下饭。
面包——也变了味道。
不管想伸手做什么,
事事都无聊。
……他曾是我的雪,
也曾是我的面包,
如今雪也不白了,
面包的味道也不好。
1940年1月23日
这是茨维塔耶娃的诗《他走了……》
给阿莉娅
在严酷的未来,
你要记住我们的往昔:
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
你——是我最好的诗。
茨维塔耶娃给女儿阿莉娅写过多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238.茨维塔耶娃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命运坎坷、凄惨。她承受了太多的苦,幸好她有诗歌。
离群索居……
什么人在广场上取得胜利——-
无须打听,也不必介意。
离群索居沉浸于内心———
把胜利埋葬在心底。
我能从这首诗里,远远地感受到这个女人当年内心苦痛的样子。
–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