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看不见的潮汐和引力

我不曾靠作诗谋生,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对普通人来说,靠打工谋生,在这个社会里才显得踏实。

我断续记下来的一些诗(现代诗),最初出发点并非为了文学,也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内心表达的需要——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情绪的表达等,有时候你找不出其他比诗更好的表达形式。但是,不表达会死吗?自然也不会。不过,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某些时候,决定人个体行为的,可能超越了生理本能上的范围。

现在,我也将自己的诗,自编成了一个集子,取名为《河岸集》,共300首整。对诗歌而言,300是个特别的数字。在这部《河岸集》之前,我曾经自编了一部诗选集,名为《世界为你献上三百首诗》——这是一部综合性诗选集,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近150位作者的300首诗,作者的出生时间跨度达700多年。当时选编这部诗集,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向《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致敬——《诗经》被称为诗300,《唐诗三百首》亦是300。这就是300这个数字的特别之处。

现在,我自己的原创诗,也达到了300首,这是我个人的一个里程碑。

不过,诗集的名字《河岸集》,是我老早以前就想好了的,我还早早注册了河岸集的国际顶级域名heanji.com,当然,这个域名我什么时候启用,尚未可知。我想效仿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把我自己所有的诗,都编入《河岸集》,所以,《河岸集》就是我的诗全集。

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一天可能很遥远,也可能不会有——人们将发现《河岸集》的价值,《河岸集》会有《草叶集》一样的地位。

但是,在这些“梦话、痴话”成为现实之前,必须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诗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什么样的诗会被记住?

诗当然还有存在的必要。在我看来,情感是诗的第一要素。诗首先是通过情感,与宇宙万物、与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发生链接——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科技怎么进步、人工智能怎么厉害,人的表达依然是最原始的需求;同时,也只有把作诗这件事,交给有血有肉有灵的人类自身,才能完成这样的链接。

诗是看不见的潮汐和引力。诗可能无用,但有价值。

在所谓人工智能不断渗透的今天,那些坚持用肉身作诗、记录肉体和灵魂灵感的人,首先便是勇敢的人。当然,往大了说,也适用整个文学——文学可能无用,但有价值,文学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

我把《河岸集》分成七个小辑。分别涉及爱情、两性、命运、希望、死亡、宇宙、大自然、日常生活、行走、社会现实、怀古怀旧等主题,而我表达的,是你我共有的无奈、苦闷、喜悦、狂野、热爱等等情感。我给自己提过写诗的“三个不要”原则: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无病呻吟,不要装逼。我希望自己做到了这三个原则,虽然并不容易。

所以我的表达,或许能博你一看、对你有点价值。

诗也是对状态的记录。状态的另一层意思,并非指每一句诗都是、或者都需要写实。作诗,其实也是在捕捉状态,捕捉那些瞬间而至、又可能瞬间而去的情感和灵感,以及这世界适合被诗歌记录的一切,作诗的人,就是一个心灵捕手。所以,诗中的“我”,也未必是我。

写诗这件事,最早可以上溯到我的少年时代,但人到中年,我才真正开始着迷于诗歌,并且坚定地相信,我是在用灵和肉记录下我的诗——

「肉体会腐烂,灵魂会长存

我的诗会腐烂,但我的诗也有灵魂」

是为序。

– by 冯一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