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他的权力

王莽这个人,本来对他无甚兴趣,近来听说此人是历史穿越者,且有人愿意研究他、写他,我也且将其一读。本文不是学术帖文,主要以张向荣先生的著作为底,谈点感慨而已。

第一个关键词:虚伪

王莽以“儒术”起家,以俭朴、恭谦形象示人。上位之前,似乎将一个标准好人的儒家定义都占了,而为了上位及上位之后,本性毕露。然而他还是要用儒的那一套做掩饰,面上一套、背后一套,是一个将仁义道德礼教那套虚伪发挥到了极致的一个人。儒本身是个好东西,儒雅是对一个男人的很高赞赏。然而一旦与某种政治结盟,那一套东西就成了杀人工具。

鲁迅在“仁义道德”里发现历史写满了“吃人”两个字。“仁义道德”本身不好吗?当然不是。何以又会“吃人”呢,而且吃了千年,没有要停止的样子。我想原因不过是“虚伪”——虚伪的仁义道德,自然会吃人。仁义道德和虚伪,这对矛盾儒学本身有没有解决,或者说有没有解决之道?以当今世界来看,显然是有;那么没有的地方,土壤出了问题,同样的种子,结出了不同的果。

第二个关键词:残暴

独裁暴君的共同点,或者说有这两个特点的,大概率可被视为独裁暴君,那便是屠杀功臣和清除异己。沾上了这两条的人,如果还被讴歌诵扬,只能说很悲哀——那些讴歌诵扬的人,总有一天会悲痛、愤恨于自己的咎由自取。

功臣的下场悲惨,那些帮着王莽想法子屠杀功臣的人,有一天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屠杀。

王莽的残暴超乎想像,这不是指他对待异己或背叛者采用剥皮诸如这种手段的残暴,而是他对待家人完全沦灭亲情。对待“敌人”的残暴,独裁暴君的手段残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对待家人也一样残暴不留情,在暴君中也少见了。

而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

第三个关键词:阴恶

王莽废汉称帝后,将还是幼儿的汉主禁闭,外人被严禁与其交谈,据传禁闭之屋连窗户都没有。言而总之,王莽公开承诺要给予汉主封地,不成想竟是这等封法。这名刘汉幼主,直到王莽被杀后才被救出,此时他虽已成人,却无言语能力,也完全不识外界事物,俨然一个新生儿。

心理需要多么阴恶,才能此等迫害而不是痛快杀之?自称受命于天,却又如此阴毒,但凡有半点善念,何至于此。

与王莽交往过的人中,有个叫孔休的,几乎是唯一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在一片唱诵王莽的环境中,似乎只有这个孔休,早早看出了王莽的另一面,继而与其保持“断交”姿态。这也让人想起近人张东荪那份典故,那唯一的一张反对票,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至于王莽的“禅让”上位,更是莫名其妙,这点连写作者张向荣在《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一书的最后都要为他“正名”——那么,谁是出让方?显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死人怎么能算禅让的一方呢。既然不说“让”的主体没有,连“让”的形式也一样虚假,又何来“禅让”?强取豪夺这个词形容算是贴切。其实改朝换代本身不过是历史前行的一种客观现象,新莽一朝真要治理好了,百姓安居乐业,其合法性并不会受到挑战,更不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一切都是围绕权力二字进行、为权力服务。王莽得势后完全为权力和私欲所迷恋,最终离心离德。

最后再说到王莽的那点改制或者说改革,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过是重农抑商、打击商业活动、制造苛捐杂税。老百姓打点猎卖点鱼也要缴税,这和当年咱们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何其相似。

倒行逆施,终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里。虽然历史被各种打扮,真相几何,有些东西已经如同迷雾,然而,有一点始终是清晰的,那就是权力是人性的大敌。纵观几千年社会,真正有能力驾驭这位大敌的君主,实在少之又少。而这应当是现代社会的意义所在。

-by 冯一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