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前夜的焦虑

从人工智能到清洁能源: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前夜的焦虑

近期科技界发生了两起标志性事件,一是英伟达市值站上两万亿美金,二是OpenAi推出了Sora文生视频人工智能成果。

十年前英伟达的市值不到100亿美金(以2014年1月底“前复权”方式计,市值为89.18亿,数据来源:雪球),十年间,其市值增长了200倍,谱写了我们这个时代肉眼可见的奇迹。而这十年间,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可能显得有点落寞——虽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互联网巨头们的市值表现这几年一直很弱,离国际巨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其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始终不够高;另一方面,我们在光伏、电动汽车产业上占有国际优势,但却由于“内卷”厉害尤其是光伏的内卷,导致行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但让国内科技圈突然产生“集体性焦虑”的,却是Sora的发布。而且Sora引发的人工智能话题似乎很容易也能被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至于科技公司的市值变化,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刺激;光伏的内卷,好像更是与自己不相干。

我个人早在几年前就确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人类社会正处于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的前夜,变革的两大引擎则是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而且这一次变革,甚至将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长远地影响人类的进程和命运。只不过,人工智能也罢,或者其他如生物医药也罢,从人类命运进程的角度而言,优先级最高的无疑是能源的变革。理由也很明白不过,气候危机正以肉眼可见、肉身可感的速度向我们袭来,各种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这正是大自然给出的警告。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的进展,要远远领先于能源变革的前进步伐。人工智能当然很重要——机器人替我们扫地洗碗干重活脏活危险活,当这一切成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之后,人将得到更多的解放,人也许真的不需要工作就能存活下去。从这个角度说人工智能无疑是“极其迷人”的,因为它提升了人存在的幸福感。

科学圈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与他国之间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普通人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恐怕来自于工作的被替代——主要是那些曾被视为金领、白领工作的脑力劳动。对于前者,只能寄希望于奋起直追;对于后者,我想说我们的焦虑被放大了。可以拿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作个对比:当初电子商务兴起之时,有著名大佬曾在公开场合布道说,“要么今天电子商务,要么明天无商可务”(大意)。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线下实体店依然存在,并没有出现(线下)无商可务的情形;相反的,电子商务平台反过来却要向线下实体店渗透。另一点则是,电子商务不再是便宜和赚钱的代名词。我曾经在某电商平台买过两个玻璃杯,后来有一个坏了,我就想着去超市看看有没有,好家伙,同款一模一样的杯子,超市里只卖6元而某平台上的商家却卖20元。这是其一,其二,商家在电商平台赚钱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要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不过,这并不是科技造成的问题,更多层面是商业本身的问题。此乃题话外,且按下不议。

所以,当听说Sora引发了某些群体的“集体性焦虑”,不免让人为这“集体性焦虑”而焦虑了。拿科技本身来说,好像近现代我们普经在重大科技上引领过全人类一样——难道电是国人发明的么,互联网也是国人发明的么?

其实人工智能是否果真那么美好,看法也很难一致,哪怕科技圈的某些大佬,诸如马斯克就不止一次对人工智能的可能不利后果发出警告。从另一个角度讲,还有一种不利后果也值得担心,那就是人工智能容易受到某些受益方的操控,而其他本来的受益方,则有可能沦为受害方。相比而言,相信清洁能源的普及将使所有人受益,而不容易受到操控。另外,清洁能源发展道路上的技术瓶颈可能更清晰,就光伏来说,除了提高光电的转化比率、降低光伏发电的各项成本之外,最大的瓶颈无非是在储能环节了。而光伏与某种大规模储能机制的结合,可能就是清洁能源看得见的现实未来。

科技圈为Sora焦虑的意义何在呢?痛心疾首的问题,也不是科技本身能解决的。Sora自然要学习,不过清洁能源的未来或许更有机会——而能源的现状,是一个更值得让人焦虑的问题。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好,而能源是否能够向清洁方式转变,则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生存。

-by 冯一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