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茅于轼谈话录

麦地里

我只是什么都没有而已——冯一刀

切换搜索引擎

存档

文章标签 ‘对话录’

存档:茅于轼谈话录

2010年2月3日

1 条评论

注:这是2007年初在北京茅于轼家里对他的一次采访,稿子是在博客中国时发的,现在网上也不太容易找着了,无意中翻着,存档备个份(节选)。三年了,不知道老人家身体状况是否还好。

经济学家不懂人权是一个遗憾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茅于轼还十分关注人权。他认为市场经济的背后就是人权,懂经济的根本要懂得人权。经济学家茅于轼,会怎样表述“人权”这个颇具政治色彩的词呢?】

冯一刀:我注意到人权也是您关注的一个领域,特别是近期您发表了几篇很有份量的和人权有关的文章。

茅于轼:对,人权跟经济是有关系的。

冯一刀:您是不是特别希望人权能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茅于轼:我是希望这样子。如果经济学家不懂人权,这是一个遗憾。什么原因呢?现在我们讲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人权。全世界凡是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人权国家。懂经济的最根本的道理,还是要懂得人权,人权是基础。

冯一刀:您觉得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对人权的理解怎样?

茅于轼:有的不关心也不研究,有的也很明白但不说,因为有风险。

冯一刀:那您为什么敢说呢?

茅于轼:我也是有保留的。一方面,中国的人权确实有进步,虽然问题不少,但跟二三十年前要好多了。当然这个进步不是恩赐的,不是领导人宽待老百姓的结果,而是斗争出来的。

冯一刀:“人权经济学”这个说法是不是您的首创?您怎样给“人权经济学”这个概念下定义?

茅于轼:不是,我也没有叫“人权经济学”。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的。“人权经济学”简单地说,就是“自由平等的交换”。自由平等是人权,交换是经济。说得再透彻一点,就是没有特权的交换。

冯一刀:您对“特权”肯定很痛恨。那现在在很多人看来不正常的高房价,有没有侵犯老百姓的人权?

茅于轼:没有,人权是自由平等,不是买得起买不起。

冯一刀:那么,能不能把人权和房子联系上?比如说:按照正常的房价和收入,很多人本来可以买得起房子。

茅于轼:经济适用房就是“特权房”——谁能买?有特权的人买嘛。这也是我反对经济适用房的理由,它破环了自由平等的交换。谁有权力分配经济适用房?于是贪污的机会就来了。经济适用房是极不好、极其糟糕的一个政策。

冯一刀:这是不是缺乏监督引起的?

茅于轼:不,监督也没用。贪污不是靠监督能避免的,而是要把贪污的机会取消,想贪也贪不起来。现在我们制造了很多的贪污机会。如果是在一个自由平等的、没有特权的社会,市场也会造成贫富差距,但不会太大。全世界贫富差距大的,都是特权盛行的国家,你看日本,北欧的贫富差距就很小。经济适用房就跟特权有联系。我们的贫富差距部分就是特权造成的。

冯一刀:老百姓不容易接受您这样的观点。

茅于轼:老百姓是不容易接受,但也不是太难接受。

冯一刀:我这么总结不知道对不对——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您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够捍卫人权、促进人权状况的改善,并且希望经济学家们都能以捍卫、促进人权为终极目标。

茅于轼:我希望这样,不光是经济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都应该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人权特别特别重要,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21世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权越来越普及。要特别强调的,首先是政治家。反特权是最重要的,平等自由谁也不敢反对,但你说反特权,有的人就不高兴了。

冯一刀:您对中国的人权现状,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茅于轼:有改进,但是还不理想。

我愿意为富人说话,也愿意为穷人说话

【在采访中,茅于轼强调的一个是:剥削理论、仇恨富人、造反有理,是当前社会的三大危险。在他看来,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最大的危机就是“穷人造反”。】

冯一刀: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批评也很多。

茅于轼:乐观是对前景乐观,过去改革三十年的成就非常非常了不起。

冯一刀:现在有些评价认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您怎么看?

茅于轼: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前一阵子是在往上升,这两年有点徘徊、有点倒退。

冯一刀:那倒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茅于轼: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过去的一套东西没有好好的批判,现在又有很多反自由主义的独裁思想冒出来,这是当前最危险的。剥削理论、仇恨富人、造反有理,这是当前社会的三大危险。富人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不是有罪的,所以我说我要帮富人说话。我愿意为富人说话,也愿意为穷人说话。所以不在乎是富人或穷人,而是该说的话就要说,不管是为谁。

冯一刀:但也不能帮所有的富人说话。

茅于轼:这个不言自明,谁会帮贪污分子说话呀。但绝大部分富人是靠自己的创造得到了财富。我们国家一年被贪污的钱顶多是五千个亿,而全部生产是20万亿,五千亿只占了百分之二点几,所以这么一看,贪污不是一个很大的事,财富生产才是最大的事。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财富增加,合理分配。我们国家财富增长不错,但分配不好,而且短时间内解决不好。

冯一刀:您觉得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有没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茅于轼:最大的危机是穷人造反。如果能造出个好社会那也拉倒,问题是肯定造不出来。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和平的改良。

冯一刀:茅老您平时上网多吗?

茅于轼:不太上网,我的消息主要是朋友发邮件告诉我的。

李连杰的大梦想

题记:多年前的一篇采访,存档。

麦地里

我只是什么都没有而已——冯一刀

切换搜索引擎

存档

文章标签 ‘人物志’

李连杰:我愿为这个时代付出我的名和利

2008年8月5日

2 条评论

冯一刀采访李连杰 2008年8月3日 杭州

一代功夫巨星李连杰开始了一个新事业,它的名字叫“慈善”,承载这个新事业的平台叫做“壹基金”。这一次,李连杰不再为我们编织一个虚拟的武侠童话,他要进行的事业,几乎事关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每一个人。

大侠有大梦想

李连杰武侠世界里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有两个,一个是《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令狐冲,另一个是《新少林五祖》中的洪熙官。豪爽、武艺高强、行走江湖却又没有心机的令狐冲,和坚忍、仁爱的洪熙官,哪一个更接近现实世界中的李连杰?现实世界中的李连杰是个健谈的人,至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我提出一个问题,他可以持续说很多话,并且经常面带微笑,讲话喜欢配合手势。

有人说,李连杰用壹基金筹款、用别人的钱做善事,最后名声却都是他的。可是李连杰的名声已经足够大,为什么他要冒着舆论风险做慈善?为什么他不像其他明星那样,一次性捐一笔款了事?他到底想干什么?和不少人一样,笔者对壹基金的认知始于汶川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后,壹基金迅速发起募捐,截至2008年7月15日,筹得汶川地震捐款82,356,612.85元(据壹基金官方网站财务报告)。

但是在李连杰那里,壹基金绝不仅仅是一个募捐的通道,它承载着李连杰的新梦想,而且这个梦想也许比他在银幕上塑造的武侠梦更为宏大:壹基金希望从文化上改变人们传统的慈善理念,从制度上建立起每个公民的慈善责任感,使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但,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改变一个巨大群体的习惯何其难?这一次,李连杰是否有什么绝世武功,来实现他的大梦想呢?

我们还停留在一个激情的年代

对公众而言,慈善的含义是指当灾难发生后才去捐款,这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行为,而这,正是李连杰试图挑战和改变的东西。李连杰希望慈善能够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激情之下的表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壹基金仅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的渠道,在七天当中就募集到了2000万的善款,这让李连杰再一次感叹人性的美丽和激情。“但是到了第二个月就变成了零。这就是激情的作用,它不是制度。”李连杰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透露说。

而在8月2日于杭州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李连杰再次目睹了类似的激情场面:当李连杰和马云进行一番对话之后,马云问现场观众是否愿意每人每月拿出一块钱捐款时,会场内数千多人齐刷刷举起了手。李连杰见此情形,站起身来低头鞠躬致谢,随即他又说道:这种情形他已经不是第一回看到了。现场观众对他的这番表白,报以一片笑声。

“我们还停留在一个激情的年代”,这是李连杰对慈善现状的一个评价。现在,李连杰和壹基金思考的正是怎样延续那种激情,怎样让慈善成为一种制度和文化。听李连杰讲慈善,听得最多的两句话是“每人每月一块钱”和“可持续性”。

“一个完善的社会应该有三种责任:国家责任,企业责任和公民责任”,李连杰认为。李连杰期望通过“每人每月一块钱”的理念,去推动这个慈善梦想的实现。但是,正像李连杰自己说的那样,“每人每月一块钱”真的真的真的很难。

民间组织既要给政府压力又要和政府合作

大侠李连杰如今成了一个慈善理念的布道者,如果你和他讲慈善,我相信他一定会讲“每人每月一块钱”。当然,在李连杰眼里,筹款并不是壹基金的主要目标,因为壹基金期望成为一个“慈善行业”的基础建设者,一个NGO组织培育的提供者,一个慈善环境改善的推动者。

对善良的民众而言,当灾难发生,他们从不缺乏爱心,他们缺的是值得信赖的慈善机构,以保证自己捐的钱能够真正到达需要帮助的人那里。虽然中国已经存在不少的NGO组织,但由于中国的国情,捐款通道还是仅限于中国红十字会等少数几个半官方背景的机构。

李连杰带着他的慈善梦上路了,他的壹基金选择了挂靠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募集到的善款,必须全部打入中国红十会字的账户。那么,同一个账户里的钱,壹基金是如何管理的呢?壹基金又是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运作?

李连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壹基金选择挂靠中国红十字会,这是中国国情下产生的一个中国特色:“红十字会只能有一个账户,我们为这个问题探讨了十个月,问很多法律专家能不能再多设一个账户,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的法律框架还不允许,但红十字会的账户下可以有很多科目和专项。所以我们强调大家捐款的时候,一定要注明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计划。这样一个科目管理非常烦琐,像汶川地震,中国红十字会一天最多的善款是13万张,8个财会都忙疯掉了。”

李连杰认为,保持一个挂靠慈善机构的独立性,虽然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题目,但壹基金完全具备独立运作的条件:“壹基金的钱虽然在红十字会的账上,但红十字会不能动用这笔钱,只能由壹基金的管理委理会根据市场的定位有效地花出去,并通报给社会。”不过李连杰也同时表示,运作起来还是有困难,因为毕竟“一个是跟国际接轨的方法,而另一个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个需要磨合”。

“我们的梦想是中国将来有《慈善法》,有了《慈善法》慈善机构才能够像一家上市公司那样,真正受到全方位的透明的监管。在目前的游戏规则里,我们在尽最大的努力推动这种改革。我觉得一个民间组织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要给政府压力、提出挑战,但是又要有合作。”李连杰说,壹基金最宝贵的品质和企业一样,就是诚信。

我自愿付出我的名我的利

初创时期的壹基金,选择了机构和一些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当被问到在企业里游说、和企业谈合作时有没有遭到过拒绝的时候,李连杰说企业的拒绝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壹基金。

是的,虽然李连杰谈慈善时就说到“每人每月一块钱”,但真正了解、懂得壹基金的又有几个?

李连杰是把慈善和壹基金作为事业来做,他被马云称为一名创业者。“筹钱不是壹基金的定位,壹基金是想创立一种持久的慈善文化。这份事业对我来讲将来不会存在失败,壹基金若不‘成功’,至少可以当作反面教材。”李连杰这样阐释他的“慈善创业”的成败观。

在李连杰那里,壹基金是这样的壹基金:专业的团队,透明的管理,可持续的发展。但李连杰也承认做慈善,他的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壹基金若有员工做错了什么,大家就会说是李连杰做错了什么;在未来的三年里,若有一两次的伤害,就会随时封喉……大家还不太习惯做慈善事业的人有犯错的可能。”

在采访中,李连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愿在这个付出我的名我的利,我能回馈给社会的一切。

李连杰,一个已经名利丰收的功夫巨星,他为什么想着要改变中国人的慈善理念、推广慈善文化、带动培养NGO的发展?他的“每人每月一块钱”理念,什么时候能够像他的武侠形象那样深入人心?(冯一刀)

大样

人物志

李敖:只爱一点点的情场高手

2008年1月13日

3 条评论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
我的爱情浅。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
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
我只偷看你一眼。

你是否还记得这首旋律优美、曾经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你也许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竟然是李敖1974年被关在牢里的时候写的。李敖说这是他爱情观的写照。

李敖不忌讳谈爱情,不忌讳谈女人。有人说李敖一生有“两抱”,一是抱不平,二是抱女人。和李敖一生不断树敌一样,李敖和女人的故事,已经成了他传奇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李敖是大情圣,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

李敖一生有过多少女人?有人写文章统计说是六个。其实李敖一生有过多少女人,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就算从李敖自己总结的一段回忆来看,他至少有过八个不同的女人。“在我一生中,张敏英是最令我作梦的女人,君若是最慧黠多才的女人,尚勤是最有幽默感的女人,海蒂是最美丽的女人,小蕾是最可爱、最令我怀念的女人,Martha是最好的女人,胡茵梦是最风华绝代的女人,汝清是最惹我怜爱的女人。”

说句不太厚道的话,有过这么多不同的女人,李敖简直让每一个男人“羡慕”。然而,李敖不是那种滥情、滥交的男人,他有自己的爱情观,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虽然在“正规之外”,曾经五次和妓女在一起,并调查妓女生活,但他是主张“灵肉一致”的人。“我不喜欢没有爱情的性行为,我觉得我在这一方面,比一般人高得太多了”。这是李敖的独白。

和某某同居,和某某性交——李敖毫不忌讳用这样的字句,回忆他的女人。

比如,在他1981年第二次入狱前的十六天,李敖认识了“汝清”。但“汝清”是李敖不认识的一个留学生的新婚夫人,李敖很坦白地说这是他生平第二次和有夫之妇私通——第一次是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和一个他不认识的流氓的太太。

“在这一两年里,在我床上,虽然不乏女人,汝清却是一个最能跟我腻在一起的惹人怜爱的小情妇。我跟她同居十六天。性交N次,每次我都把我的性幻想传给她,她都相与挽仰、淋漓尽致。我入狱后,她写了大量的情书给我,后来飘然而去。”

为了纪念和汝清同居的那十六天,李敖入狱后,写了一首《然后就去远行》的诗:
花开可要欣赏,
然后就去远行。
唯有不等花谢,
才能记得花红。
有酒可要满饮,
然后就去远行。
唯有不等大醉,
才能觉得微醒。
有情可要恋爱,
然后就去远行。
唯有恋得短暂,
才能爱得永恒。

李敖说他常自喜是诗人,可是笨蛋们都不相信他。

女人可以让男人成为诗人,李敖有过那么多不同的女人,怎么可能不是诗人呢?笨蛋们只是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有过很多女人的李敖,从小学就开始初恋了,初恋的对象叫张敏英,只是这段初恋比较神秘,然而却给李敖留下了永世不忘的回忆。“只为了她是我第一个小女生,只为了她是我永恒的小情人,只为了那一段少年奇情,只为了那一场春梦无痕的初恋,我愿在时光倒流中停止,在停止中死去,我并不希冀她做我的朱丽叶,但我若能长眠在她怀里,我就宁愿不活十三岁以后的我了。”

性情如李敖。

李敖虽然用一首《只爱一点点》的诗,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但是在他的少年时代,他也曾经为爱情、为女人做出过自杀——吃了一瓶安眠药的举动。这个让李敖吃了一瓶安眠药的女人叫“罗”。李敖曾经热烈地追求过她。在李敖高三休学在家时,写了很多情书给“罗”,但是因为李敖的信仰和穷困——李敖坚决不信宗教,而对方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使得“罗”的兄妹激烈地反对李敖。当然,更基本的原因是李敖太穷,并且毫无将来会变得有钱的迹象。

李敖后来说自己讨厌穷酸,大概和这段经历有关吧。

很多人都知道李敖现在的妻子叫小屯。小屯能成为李敖的妻子,她的美腿起了重大作用——当初李敖就是在路边被小屯的美腿所吸引,最终成功追到小屯的。

当然,李敖生命中“偶遇”的女人不止小屯一个,比如被李敖称为最可爱、最令他怀念的女人小蕾,就是在她和同学提着行李等计程车的时候,正巧在李敖开车经过时被李敖看到,然后就立刻被李敖喜欢上了。此后李敖就经常送她上学、接她下课,近于形影不离地过了三年七个月的快乐日子。

用李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薄有财富”的人,但实际上他很早就开上了汽车。早早就成为“汽车阶级”的李敖,曾经载着他的另一个女人“小丫”去洗温泉。“小丫美丽、细腻而多情致,是最可爱的女人,洗温泉那次,她软语哀求、欲仙欲死,曲尽江南美女的婉转,令人终生难忘。”李敖如是回忆他和小丫之间的男欢女爱。

“男欢女爱是人类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纯快乐,不该掺进别的,尤其不该掺进痛苦。在爱情上痛苦是一种眼光狭小的表示,一种心胸狭小的表示,一种发生了技术错误的表示。真正的第一流的人,是不为爱情痛苦的。”大概正是在这种爱情观的“支撑”下,李敖才能坦然地和N多个不同的女人享尽男欢女爱吧。

“高手在处理爱情的态度上,非常洒脱,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来既欢迎,去也欢送,甚至洒脱得送玫瑰花以为欢送,这种与女人推移、而不滞于尤物的洒脱,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李敖做到了,在他与台湾影星结婚三个月就离婚的时候,就是拿了一捧玫瑰花以为欢送的。

只爱一点点——用李敖自己的哲学解释,李敖当然是个绝顶的情场高手。

冯一刀 2005.9.21 上贴

大样

人物志

置顶

WordPress

版权所有 © 2008-2011 麦地里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cuikai.

RSS 订阅

敏感帖

违禁词

123诗社 google 中国人 捆 文而学一下 人物志 历史走笔 长春之围 回忆不嫌早 媒体谈 对话录 思而想 性爱 文而学一下 推语集 文而学一下 新年献辞 旅行 旅行 丽江 旅行 大理 旅行 失业 旅行 拉市海 旅行 束河 旅行 泸沽湖 旅行 西安 旅行 香格里拉 束河 杭州 生活随笔 杭州地铁塌陷事件 杭州 城西 杭州 撞人 杭州 生活随笔 杭州 走走拍拍 杭州 随记 生活走笔 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30岁 电影志 立此存照 老照片 评而论 评而论 文革 诗或词调 读书录 走走拍拍 黄山 转帖 随记 音乐志 音乐志 黄家驹

说两句

零八零九存档

 选择月份  2011年四月 

2011年三月 

2011年二月 

2011年一月 

2010年十二月 

2010年十一月 

2010年十月 

2010年九月 

2010年八月 

2010年七月 

2010年六月 

2010年五月 

2010年四月 

2010年三月 

2010年二月 

2010年一月 

2009年十二月 

2009年十一月 

2009年十月 

2009年九月 

2009年八月 

2009年七月 

2009年六月 

2009年五月 

2009年四月 

2009年三月 

2009年二月 

2009年一月 

2008年十二月 

2008年十一月 

2008年十月 

2008年九月 

2008年八月 

2008年七月 

2008年六月 

2008年五月 

2008年四月 

2008年三月 

2008年二月 

2008年一月 

链接丢了不少

心柔软时

题记:年轻时的情绪,现在看来弥可珍贵,也算是另一种角度的“个人史”叙事。个人独立博客(Blog)数经劫难,帖文数据找不回的居多,更有一些故人珍贵的留言评论,亦一同消失,甚可惜。这份帖文不过是一些情绪的记录,“安全问题”总不至于触碰,虽然有一天它们终要从世界上彻底消失。是为记。

>>心柔软时

金瓶梅 :第五大文学名著

年前读完了《金瓶梅》。《金瓶梅》洋洋洒洒百万余字,算是我2012年读过的最厚的文学书了,而且是最好看的。其实《金瓶梅》阅读计划我早已制定,只是苦于找不到好的版本(即未删本),于是就一直拖着。直到有一日,我看见有人说,在中国根本就不可能买到完整的版本(包括香港出的那本),我才下决心先睹为快了。

《金瓶梅》当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学界总在考证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人,都快成了一桩无头公案。其实又何必,就当兰陵笑笑生是个活脱脱的人吧,何必非要跟历史上的有名人物对上去?作为这部小说的读者,在他们心里,是有兰陵笑笑生这么一个人物的;但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什么时候,这部被冠以“淫书”的小说,能完完整整地以本来面目示人?

我看的这个版本,出版社倒也老实,在前言里明明白白告诉读者,说删去了四千余字,原因是怕那些描写淫秽的文字,会有不良影响。其实书中那些“淫字”,今天我们看来称得上写得含蓄而有风情,是大有价值的,却被删去那么多,我看出版人实在是愧对祖先!这是《金瓶梅》一书在出版上遭遇的麻烦,表过不题。

说说它的内容。《金瓶梅》和《红楼梦》一样,都可以称之为“世情小说”。两书共同点:都涉及写官场,男女事、性事,书中都有大量诗文等。另外一点是,两部小说都有僧道入书,描写虽少,但对于书中剧情的发展影响,却都至关重要,且又都增添了些神秘气氛。难保曹雪芹不曾受到过《金瓶梅》的影响。(或许学界已有判断?我不清楚。)

《金瓶梅》里的头号人物自然是西门庆。在《水浒传》里,西门庆是个小配角,但因为一部《金瓶梅》,西门庆这个人注定要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不朽形象。因为这样一个人物,老百姓恨之入骨,而官员们却很喜欢。西门庆虽然死了快有1000年了,但他背后站着的社会并没有多大变化,这个人物一直是活着的。今天只要是在本国土生土长起来的中国人,对《金瓶梅》这部小说所传达信息的领会能力,几乎是天然天成,因为一切都很熟悉,一切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参照。

今天出版《金瓶梅》的人,如果还非要在导语里面写上诸如“《金瓶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类语言,那真是十分可笑了。

读者诸君未必人人看过《金瓶梅》,对西门庆的印象,恐怕大多来自《水浒》。西门庆具体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根本上说,官场是他的命根子。他最初是舍财贿官场,行贿勾结官场,不但让他在地方上受官府庇护,还得以随意作恶。大凡舍财用以贿赂官场的人,最终还是会想方设法通过官场赚回来。西门庆亦然,最后他也得了官做,当了大宋提刑官,巴结向他行贿的人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西门庆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淫。西门庆身强体壮,性欲旺盛,好色而又毫不加以克制——他心里明白着呢,他手里的财富和权力,为他的淫事业提供了坚定的保障。西门庆除了六房妻妾外,无论是青楼女子、富家太太、婢女、奶妈、男佣的老婆等等,但凡有些姿色被他看上的,他就总要想法去发生关系;这还在其次,关键是西门大人还是个男女通吃的主,十几岁的书童,随行的男仆,他也上。

诸君,大凡人评论西门庆的淫,便咬牙切齿地说他是个恶棍,仿佛西门庆是个仗势凌人的强奸犯似的。可是我们从《金瓶梅》里实实在在地看去,那些和西门庆发生性关系的人,几乎无一人反抗,有的还是主动勾引,热烈地投怀送抱,明送秋波,千方百计地想和西门庆发生性关第……所以说《金瓶梅》是本世情小说,不单单是写西门庆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为什么连西门庆男佣的老婆,都那么渴望与西门庆发生性关系呢?利益使然。小到几两银子,几寸布,大到一幢房子,都是利益;而西门庆对待讨他欢心的人,倒也大方,双方可谓你情我愿。所以在《金瓶梅》里,西门庆并不是个强奸犯。

对于性交易,也许当时的世情是人们并不以为耻,甚至不以为然。至少在《金瓶梅》书中的当事人看来,确是不以为然。倘若当时真是那般世情——其实我们只消看看现世,也就不难理解了,前面提过,千年以来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太大变化。

《金瓶梅》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自然是潘金莲了。关于潘金莲,近年有一个要替她形象翻案的说法——潘金莲是一个追过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女性。读了《金瓶梅》,才知道这个翻案的解读其实也是过了。在我看来,潘金莲对财物并没有太大占有欲,她只是一个被性欲和身体过度支配的女子。她看中西门庆,并不图他的财(她最初看中武松,武松并没什么财),而是西门庆的挑逗勾引,让她性欲萌动;换个说法是,西门庆唤醒了她的身体,而她也一直期待着解放自己的身体。潘金莲是个有才貌、擅长男女风情,但又确实缺少情义的一个女人,不然西门庆只是几日不在家,她就难耐寂寞,勾引了男佣和西门庆的女婿来发生关系;西门庆一旦死了,尸骨尚还未寒,她就克制不住自己的性欲,热烈地和别的男人做起爱来了。她若不是那般强烈地想占有西门庆的身体,也就不会给西门庆一下子灌下去三四粒壮阳药,西门庆也不至于那般精尽出血而亡了。

她那么地讨好西门庆——潘金莲讨好西门庆的方式,即便在今日开放的女同胞看来,也是骇人不能接受的:夜里西门庆要起床撒尿,潘金莲说起床太冷,不如就尿到她的嘴里让她吞下去。最后她真的这么做了(后来,西门庆将这事告诉了另一个人,没想到她倒效仿了潘金莲)。

总之,客观地看去,潘金莲就是一个被性欲和身体过度支配的可怜女子,解放身体、追求性爱一点都没错,但她不懂得怎样得到幸福。潘金莲这个角色在中国的文学里是稀罕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情形的女人恐怕也并不多见,因而她背负的骂名多(潘金莲还有喜欢吃醋,为夺宠心狠手辣的一面,表过不题),得到的同情少。《金瓶梅》的非常可看之一,就在于它将这样一个上不得台面的稀罕人物,正人君子眼里的下流人物,没有忌讳地正面刻画描写,而且写得那样活灵活现。

以上是我阅读《金瓶梅》后的一点回念。另外提出一个疑问:宋朝时候中国人的避孕技术到了什么水平?西门庆为何总爱戴一个“银托子”,这究竟是怎样制作的一件器具?权当知识性题外话吧,这个问题,就像“在纸发明前古人大便后用什么擦屁股一样”,是道趣味性知识题,对不?

-by 冯一刀

火车上读悉达多

火车上其实是适合读书的。

倘若一人独行,在车上也并未发生邂逅文艺女青年之类的事;或同行之人并无话可聊,那么只好读书了。书不宜厚,以吸引人阅读的小说类为佳。但我以前坐火车出行,随身携带的却是一册薄薄的唐诗或者宋词选,并且也确实会拿出来默念背诵——这也是一番功夫了。可是我的记忆并不好,能记住的东西总是廖廖。

前些天去北京,火车上携带的书叫《悉达多》。这是一本宗教哲理性小说,但语言并不枯燥,挺适合阅读,人还未下火车,全书已看了大半。悉达多,我只是觉得,我很理解、体会这个人的内心经历。悉达多,这个最初的苦行者,后来的世俗狂欢者,再到最终的苦行者。他追寻的东西完全脱离人的日常体验和经验;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向前一步,就会面临悉达多的痛苦。庆幸的是,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一步的存在;或者仅仅是在冥冥之中、一念之间曾经意识到过而已。

悉达多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这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悉达多》书里的另一个人物,名妓伽摩拉,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同样身份的女子黛依丝。《黛依丝》还是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主角同书名。很奇怪这么多年还清晰地记得这个名字。这小说里的另一个主角,也是一名苦行者——所不同的是,这名苦行者最初是要极力说服黛依丝皈依,结局却是:当黛依丝虔诚皈依的时候,苦行者却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而爱欲,与他的信仰是完全不可融合的。

以上两篇都是外国小说。都可列在我的推荐名单上。

不过,外国小说,大约是翻译的缘故吧——能让人阅读体验好的真不多。印象中最让我看得最津津有味的外国小说是司汤达的《红与黑》。注意,我说的是津津有味,这并不代表作品本身的地位高低。别人眼里地位高的小说,到了自己这里或许味同嚼腊也未可知。

不知道咱们的《金瓶梅》翻译成了他国文字,人家阅读起来会是怎样一个体验。我们中国人常说咱们的古典文学有“四大名著”,我看这个提法以后实在应该更正一下,改称“五大文学名著”才好——《金瓶梅》的写作,很多世界一流作家都要望尘莫及吧。

但很奇怪中国竟然没有诞生像《悉达多》这一类的小说,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不曾遇见。中国的古典文学里,诗词类有很大部分能体现出老庄、苦行一类的思想,而不惟儒学是瞻——儒学提倡的是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古典小说,这番面貌却似乎很少见。或许《聊斋》这样谈鬼说孤的,算是一种隐蔽的面貌,接近诗词里的隐逸思想。

其实中国古时候的文人多有隐士的情怀。“四大名著”的作者,拿儒家的成功标准比,都可算作隐士吧?《金瓶梅》的作者更甚,连个真姓名都没留下,惹得一帮考古考证专家直到如今,也还没鉴定出兰陵笑笑生到底是历史上的哪一位人物。

莫非有隐士的时代才能出真正的好作品。

-by 冯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