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们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失去
每一天都有食物与荷尔蒙
对于明天无需设想和计划
那个时候我们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需要渴望拥有
大声欢笑的时刻总那么多
日夜都拥有着彼此的气息
那个时候我们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值得徘徊忧虑
半夜三更我们在街头相遇
寒风中接吻枕边喃喃细语
那个时候我们多么快乐
没有什么会被制造顾虑
手里没有半点房产和资产
总能给予彼此想要的欢愉
那个时候我们多么快乐
如今我们已达抵一片苦海
-by 冯子明
想起曾经去天台山访隐士的事来了。
那时,我从一家互联网大厂裸辞,听说天台山上有隐士,便一个人上了山,想去寻访一番。在山顶,我打听之后,山上的人告诉我,确实有人在不远处隐居。沿着打听来的路线,在一条林间的小路上走着,听着竹林掀起的风声,果然见前方路边有一座茅草屋。不过,走近发现,这一间茅草屋并无人居住。继续前进一段路之后,却在山坳里看到了另一座茅草屋,屋顶似乎还升着炊烟。于是我不由加快脚步向那茅草屋走近。及至门前,发现屋内有一名道士装扮的男子,个子不高,年纪看着也不大,身上和脸上,干净利落。那么,这便是我要寻访的隐士了。
说明来意,对方挺和善地请我入座、喝茶。屋内陈设简单、朴素。我和隐士具体聊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记得他大概向我介绍了他的身份、经历,是个外地来山上隐居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坦诚——他告诉我作为隐士,需要遵守一些戒条,而最难戒的则是“淫戒”。我问隐士在山上基本生活物质何来,他倒也并不隐埋地向我说明,山下有善心人,会定期无偿送米上山。我和隐士的对话谈得并不很深入,可能那时我的人生阅历毕竟也还有限。我后来问自己何以会对隐士产生兴趣,答案是自己的内心,也许有某种类似的天性。
多年后,我读到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寻人不遇》等书,大为亲切。想不到的,一个美国人,却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那么深刻的痴迷与了解,实在是很有意思。这个美国人非常熟悉中国文化,他去了终南山寻访隐士,记录下隐士的生活;寻访一些中国古代诗人的故居或安葬之所,然后倒出一杯酒,凭吊那些古人,口中还背一些古人们的诗篇——这些独特的行为,在我们世俗的眼光看来,有些神经叨叨,甚至可能会被叫做“迂腐”——这样的行为,中国人也许不屑于做,却教一个美国人做了。当然,我是欣赏这个美国人的中国人之一。
我将比尔·波特视为我的异国知音。
至于我当年在天台山寻访隐士,倒并不是为了凭吊什么,或者为了得到隐士的指点之类。的确,那时候个人在情感生活上的低迷,是我上天台山寻访隐士的重要原因,以至于我在路边见到那茅屋,竟写了“路偏茅屋生,迷惘落一身”这样的诗句。事实上,不同隐士的人生背景千差万别,而真正的隐士,我认为需要在文艺或某方面的学术上,有相当高的个人修养才行。坦白讲,比尔·波特寻访到的那些隐士,符合我心目中隐士标准的,可能也并没有。
和所有对隐逸行为有天然向往的人一样,我心目中的隐逸偶像首先是陶渊明。
天台山上,自然也有过知名的隐士,不过,却是僧人。比如“诗僧”寒山,生前寂寞,死后荣光,声名其实直到近世才渐大。《全唐诗》上对他的介绍是:“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如此看,则寒山实在是一个苦行僧。在那样的苦行生活中,还能保持着积极的诗文志趣,实显“诗僧”本色,譬如他的这句诗: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除寒山外,又譬如拾得与丰干,亦是著名的天台山诗僧。一个僧人仅仅会做诗还算不上诗僧,必须能做得好诗方算。能做好诗的僧人,大概要数唐朝最多。寒山、拾得,还有德诚、皎然、灵一、王梵志等等,这些个唐朝和尚,都是有才华的诗僧。本质上,那时候的出家为僧,对于求隐的人来说,也是另一种隐居。如果是置身于香火旺盛的寺院,则不但是隐,还是“大隐隐于市”的隐了。
只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不知道当初天台山上相遇的那名隐士,如今可安在?也许,当年那些作为隐居之所的简易茅草屋,亦早不复存在了吧。
隐居的门槛当然是越来越高了,对于绝大部分现代人来说,这几乎就是可望而不可求之事。在我老家不远处的山间,海拔7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村庄,整体被改造成了民宿。那些杭州上海等地的客人,周末不惜用几个小时的时间驱车前往,花费数千元,只为了求得在山间隐居一晚的待遇。他们在周日返程的路上,心情许是沉重的吧?至少难有轻松欢欣之感。有的人原本乡村出身,奋斗了半辈子,才在城里拥有了钢筋水泥砌筑而成的若干居室,没想到,他们内心真正向往的,却是回归乡村。
在这些人的少年时代,都曾经意气风发、志向勃勃。但是若干年以后呢?譬如现在,譬如我,对世界的看法,对志向的理解,已经全然不同——从过去一心想着“跳出农门”、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到如今却是渴望有一天能够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生活。然而,城市已经成了衣食父母,想离开的时候,却已经难以离开了。
我们的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变得越来越快。节奏的加快,与时间成为历史的速度,正越来越成正比化——比如一年以前的事,现在甚至都可以称为历史了;若干年后,也许人们将对昨天都充满疑问,昨天将成为今天的历史。当年横在眼前的那道农门,终于是被你跳出了,然而夏夜的星空,宁静清爽的空气,荧火虫的微光——这些难道竟能在城市里找到吗?而从下岗到失业,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国家,都不再显得温情脉脉,你在城市里的生存压力,只有你自己来承担、自己接受生存压力的逼迫——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出身、尚未在城市里立稳足跟的“新城里人”来说,这种感觉尤甚。
我怀念那个在天台山寻访隐士的上午。现在想起来,好像是昨日一场梦,时代的车轮,竟已滚滚地从我身上又碾过去了十五年。
当然,隐居不是鼓励人坐吃山空,更不是躺平不奋斗。隐居不过是一种人格追寻,生命追问。隐居就是现代人的一个梦,但是这个梦,你千万不要轻易打碎它。
-by 冯子明
闪电
我在你身体上发明闪电
在你我两具肉体之间
电流横鸣
就像夏日天空
我在你身上制造闪电
你也在我身上制造闪电
我要用我的肉体摩擦你的
你也用你的肉体摩擦我的
在你身上有连通宇宙的秘密通道
你的身体湿润而干热
不要让我在你身体里烧成一粒灰
否则我将无法为你写出下一首诗
词语
必须用乳房这个词
才足以表达母性的含义
以及女性身上最重要的美
美需借助美的词语表达
胴体这个词很美
但酥胸这个词更美
必须用痛饮这个词
才足以表达名士的定义
以及向先人致敬的一种情怀
何以痛饮
忧郁愤懑
家愁国恨
一饮而尽
奄奄一息
气若游丝
老态龙钟
步履蹒跚
当心和酸连成一个词
真是世界最悲切的情绪
每个词语
都有自己的使命
词语的使命
是关于生存和死亡的一切
是用有限表达无限
用今生今世表达生生世世
唯一的问题是
词语的数量太有限
于是我们总陷入孤立无援
母亲
冬天是父亲
据说以严肃著称
而母亲可以是任何一个季节
只不过母亲的冬天
也没那么严厉
母亲的身体连着大地
用成熟的葡萄般饱满的乳房
生出影响深远的乳汁
影响了所有的父亲
以及每一个将成为父亲的人
我能不能送你一份礼物
我能不能送你一份礼物
我在问你也在问自己
因为我的礼物不值钱
也不一定符合你需要
还可能造成你心理负担
这份礼物是
一场文字的集会
几代情感的聚变
众多星球上思想的舞动
送礼这件事
辟如以钱送礼
喜欢的人开心笑纳
讨厌的人视为冒犯
而我的礼物是天上的一颗星
它发出微弱的光接近你
接近宇宙中的另一颗星
-by 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