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矛盾的职场35岁

如今,就业市场中的“年龄限制”、“年龄歧视”现象可谓愈演愈烈。不光公务员招考,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和单位,越来越多地将招聘年龄卡在35岁,或者40岁、45岁等不同年龄段。这种现象,已然成了社会层面的一种风气和观念。

对就业年龄明确作出限制的,是《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 第7号)。这份试行规定于2016年颁布,其中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之一是“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报考公务员的三十五岁限制,是不是始于2016年,这点笔者并未加以考证(笔者2014年入职一家省属国有企业时,已经超过35岁)。不过勿庸置疑的是,三十五岁限制现象愈演愈烈,这些年的感觉特别明显,而且从公务员招考开始,已经扩散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渗透到了不同的年龄段。

再看2018年12月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报考公务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年龄限制。“对报考公务员,除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第二十五条)而第十三条也并没有作出35岁以上不得报考公务员的表述。也就是说,前述提及的2016年《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依然是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限制的“金科玉律”。

我们说,一个人道的社会,对于个体的权利,能满足的应该尽量满足,而不是能不满足的尽量不满足。对一个社会中的个体而言,重要的是有选择权,而不是选择了什么。这里面的取决因素,既有社会层面和大众的普遍认知、习俗等,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律制定。其实个体的选择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普遍保障,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识。就业市场恰恰是衡量个体选择权非常透明的一把尺子。当今我们的就业市场,有一个再也明白不过的趋势,那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在延长,退休年龄也要延长,而职业寿命却在缩短。这从逻辑上讲,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其实《劳动法》第三条说得很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尽管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表述中,并没有把年龄明确列入“受歧视”范围内,但是从第三条看,《劳动法》制定的初衷是向善的、是要尽量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如今“年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难道是利用法律条款的所谓漏洞?

一个精壮之人,竟然早早地就要被社会所嫌弃和淘汰。社会哪来这么强大的底气呢?这有多方面因素,最主要的还是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过去,职场上有不好的论资排辈现象,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年轻化。

但是社会观念一旦走上和人的选择权对立的路上,模样就很可怕。而且观念的可怕性在于,你跟它没有道理可讲。观念之下,其实更多的人也只是随从、跟风,跟风的人多了,就成了社会性现象。观念也从来无视“内外有别”——同样四五十岁的人,为什么在职的就不存在年龄问题?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外行还往往被任命去领导一群内行;至于外边的人想进去,不但年龄要漂亮,而且简直最好是各项全能。这从逻辑上,也说不通。

虽然我们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滑,然而职场上年纪轻、学历高、经验又丰富的求职者,似乎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要让人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职场的现状——大批年富力壮的人的选择权,遭到了普遍排挤。这也就给了大家一个信号,即使手上的工作再怎么不合适,也要坚持不辞职,于是职场的合理流动性下降、职场的匹配机制失效,这会是其中一个后果。特别是对于一个中年人或准中年人而言。中年人是不能轻易辞职的。即便在职的,现如今的社会观念是年轻人优先,提拔也好加薪也罢,中年人都要往后靠一靠。中年人这个群体变得谨小慎微,他们轻易不能也不敢创新,对他们来说真正是“稳定压倒一切”,一个阶层的创新力也许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成就来自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重要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过去的经验证明,当一个社会解放思想,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的时候,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出人们的创新力和活力,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还是社会整体的价值,也才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创造。如今年龄上的普遍限制,难道不是违背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吗?不但如此,其实也违背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过早㧪杀了人们的创造和创新力。

中年人和准中年人本来是职场上最有价值的群体,精壮之年,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我们的企业和单位,招聘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仅此而已,条条框框那么多,其实有益无害罢了。

希望有识之士进一步发出呼吁——就业市场急需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解放人力、唯才是举,最大化发挥出人们的创新创造力。这样会不会影响到35岁以下群体的就业呢?我认为并不会,因为社会流动性带来的,更多是利好。相关领域的“法规”,也到了该作出一些及时改变的时候了。

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竟然翻出了这么宝贝的旧文字。

早先从吾友郭西楼处得了这么一句诗:满船空载明月归。当时就喜欢得不得了,心中默默记下。

今日竟看到了这句诗的出处,才知我一直把原作中的“月明归”给倒了,记成了“明月归”——也有可能是我那朋友当时就给弄错了。但是反复吟咏,我却更喜欢自己记忆里的版本了——满船空载明月归,似乎更容易吟诵。当然,作者原文是一定要尊重的。

这句诗所在的全文是: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写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法号叫德诚的唐朝和尚。但清康熙时编辑的《全唐诗》中没有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续拾》中补录了这首诗,并有关于这位德诚和尚的一段简短文字介绍:德诚,遂宁府人。嗣药山惟严,与云岩昙晟、道吾宗智为同道交。住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称船子和尚、华亭和尚。诗四十首。

“满船空载月明归”——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最可吟咏。廖廖七个字,而一幅意境清远的画面即刻全出。而接下去我的这番遐想也完全是自然生发、情不自禁的——遥想当年,德诚和尚在一个星月浮泛的夜里,身披斗笠,摇橹野外,悠然自得,四周寂静无声;水深且广,德诚和尚端坐垂钓,敛神屏气,然而直至明月高升,月华流波,德诚和尚却仍一无所获。也罢,不如趁这大好月色,载满一船月光归去吧。在月色波光中、徐徐清风中撑舟缓行,该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满船空载月明归”,写下此句的人,且“泛一小舟,随缘度日”——真是仙一般的人物啊。这样的境界,真是羡煞死人。

而我即刻就喜欢上了这个船子和尚。《全唐诗》中所录僧人诗句,佳句不少,但唯独这船子和尚的“满船空载月明归”,独具一种超然于世外的力量。这句诗无论是审美,还是从它原本所想表达的禅意,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迷人意象。

你看船子和尚在诗中也提到了“空”。然而说空却又非空——纵然垂钓一无所得,空手而归,然而这空手而归的同时,却收获了一船的明月,又哪里来的空呢?哎,倘若我们能真正明了这空义,便可以少却很多烦恼吧;但是分明我们中毒已经太深,又哪里能够真心明了呢。

吾亦亦然。就让我真心喜欢着这个和尚吧。

-by 冯一刀 2012年12月11日

昆仑寻山

静读诗书,动登雪山。

只可惜登雪山半途折返——虽然也有客观原因所致的成份,结果毕竟是客观事实了。登顶一座6000米级的雪山,对我而言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情怀。这情怀不欠他人,不欠社会,只是欠自己。

登雪山的念头始于几次高原之行。高原上的蓝天雪山海子,使我对高原情有独钟。海拔越高,天空越净,人烟越少,越能接近天空之境。接近天空之境,你所需要的就是平缓的呼吸节奏,良好的体力——如果要列一份旅行愿望清单,对我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便是还有太多的高原之行计划没去践行,还有太多的山没去攀登。

玉珠峰,昆仑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据说是6000米级非技术性登山的入门级雪山。然而这里的高原反应据说非常著名——哪怕你去过珠峰大本营,在玉珠峰大本营仍然免不了高反。谢天谢地,那些可怕的高反症状并没有在我身上出现。作为一名算不上专业的驴友,珠峰大本营是我之前到过的海拔最高的夜宿栖息地。在我从玉珠峰5600米处下撤之前,我还自信满满能够登顶。这次最终没有斩获人生第一座6000米级雪山,给我的经验是:准备充分一点,再充分一点;时间预算多两天,再多两天。

然而在5600米处那份夜宿帐篷的体验,还是挺有回念的意义——玉珠峰5月份的大风果然名不虚传,帐篷从头到尾一直都被刮得啪啪乱响;半夜里有个女生突然大喊一声:帐篷要被雪压塌啦。惊醒处,发现帐篷上冰冷的雪确实已经顶着自己的鼻尖了。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们可能要面临生命危险:万一帐篷真塌了怎么办?那肆虐的寒风,可以很快夺光我们身上的热量……谢天谢地,向导很镇定地说,帐篷质量很好,大家坐起来用背拱一会帐篷。果然,帐篷很靠谱,大伙一夜无事。第二天向导拿出一口小锅炉,取雪煮水下面条;走出帐篷一看,不远处原本基本光秃的山头上,都盖上了一层白白的雪。寒风依旧肆虐,大伙只好放弃原先的冲顶计划。时间充足、体能也还好的小伙伴,留下来继续等待天气好转。而我,只好遗憾地、不舍地向近在眼前的雪峰告别。

如果你去登雪山,哪怕万事俱备,却赶上恶劣的天气,那也只能无济于事了。

然而人生的风景还要继续。万水千山总是情,在山水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我想我还是放弃成败,只留下遗憾与否也罢。

-by 冯一刀

一粒沙的不屈

一张温暖柔软的床

你和她不分昼夜地做爱

然而此时谁在床上斜靠

看着窗外的雨水滴答

这流不尽的春天的眼泪

遮不住远处山鸡的叫唤

//

列出你的愿望清单吧

即便时代如滚滚洪流

而你是洪流中的一粒沙

一粒有记忆的泥沙

被裹挟着翻腾着

到达未知命运的尽头

//

一粒沙子的一生

愤懑无奈却不能放弃

对于奇妙和浪漫的幻想

幻想和岸芷汀兰有一番相遇

你不屈的内心命令你

即使被裹挟 也要拥有自己的天堂

-by 子明

围炉夜琴谈笑声-束河记乐

我想,这一晚既属于11月13日,也属于11月14日;属于2009年,也属于未来的有生一年。

旅行中的人,有时候会收获一些奇妙的经历体验,而这事先并没有任何征兆。譬如我,事先并没有在束河的这样住法,并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一群人。因为染香的介绍,我住到了“一粒麦子”客栈,在客栈里,遇到一个在杭州就认识的朋友,然后这后面的一切发生就有了不同。第一天晚上,朋友周买了一堆柴火,我去买一些土豆等食物,围着壁炉烤了吃,意趣徒生。第二天,我们一起上山捡柴火,因为之前我爬过后面的山,知道哪里有柴火可捡,于是很顺利地捡到了一堆柴火。虽然付出了体力,上山捡柴火的乐趣却也得到了。那滋滋的火苗伴随着喷出的烤土豆、烤玉米的香味,已是教人沉醉。

前些日在客栈住着,老板却始终不曾出现。这星期老板麦子终于出现了,却是一个颇有风韵的女子,能吉他弹唱,能敲鼓,能和我们一起赏玩围炉夜谈的乐趣。而朋友周果然是个交际广泛的人,他认识隔壁客栈的一些朋友,然后把他们都邀请过来一起烤火。自然是有男有女,共同的特点是大家都是年轻人,喜欢这样一种生活情趣,我以为。朋友的朋友又认识另外的朋友,是个能弹古筝的高手,还有一个弹吉他的牛人,戴着顶帽子,留着点胡子,感觉也是个好玩的人。

火既已升起,客厅里暖意融融。客栈里已经有一个弹古筝让人入迷的姑娘,一曲“渔舟唱晚”颇入境界,不想这束河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邀请而来的女子能弹更多的曲目,且能边弹边唱;有时又能配合着男子的吉他弹唱。于是暂时将手中的柴火停下,静心欣赏一番罢。

我以为这是在看电视剧呢,不想这全是真实可触的情节。那急急促促的“笑傲江湖”,那悠扬清远的少林寺“牧羊曲”,那古朴流芳的“渔舟唱晚”,让那一把古筝弹奏得淋淳尽致---在彼时的情形之下,怎么不是尽致呢?那天籁琴声急促悠扬之间,众人皆凝神屏气;曲已声尽,莫不欢欣鼓掌,我相信都是发自内心。

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见闻。坐在一起,自然是长了见识,或是听了一段新鲜的笑话,大笑方止。及至琴声要向,又都凝神静听,或和拍低唱,别有一番滋味。这样的生活,能够可求而又偶尔可遇,已是一种福份吧我想。人们啊总能够在平和有趣的生活中变得更友善。

弹唱说笑间,我却不甚懂音律,但也不致不会欣赏。所以总能欣然入神。弹琴的姑娘一曲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也是声情并茂。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于是便轮番“点琴”,一路总有弹唱说笑,从不见尴尬沉默之时,气氛好极。三杯白酒下肚,我却没有丝毫醉意。

在束河,明亮的阳光,璀璨的星辰,温暖的炉火。白日里晒个太阳,喝个茶聊个天,闲来还和朋友们一块包饺子美食一顿;晚上围炉夜谈,烤出些新鲜花样的食物来---比如将生鸡蛋放在炭火边烤,没想到这烤鸡蛋香气喷人——生活的趣味,不言而明了。

这是我目前云南旅行中度过的最丰富美妙的一晚。只是良辰短暂,想着总要离开这避世般的生活和地方,回到那城市中谋一份生,心中未免生出些不舍。

-by 冯一刀 于 束河

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前夜的焦虑

从人工智能到清洁能源: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前夜的焦虑

近期科技界发生了两起标志性事件,一是英伟达市值站上两万亿美金,二是OpenAi推出了Sora文生视频人工智能成果。

十年前英伟达的市值不到100亿美金(以2014年1月底“前复权”方式计,市值为89.18亿,数据来源:雪球),十年间,其市值增长了200倍,谱写了我们这个时代肉眼可见的奇迹。而这十年间,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可能显得有点落寞——虽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互联网巨头们的市值表现这几年一直很弱,离国际巨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其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始终不够高;另一方面,我们在光伏、电动汽车产业上占有国际优势,但却由于“内卷”厉害尤其是光伏的内卷,导致行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但让国内科技圈突然产生“集体性焦虑”的,却是Sora的发布。而且Sora引发的人工智能话题似乎很容易也能被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至于科技公司的市值变化,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刺激;光伏的内卷,好像更是与自己不相干。

我个人早在几年前就确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人类社会正处于又一次重大科技变革的前夜,变革的两大引擎则是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而且这一次变革,甚至将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长远地影响人类的进程和命运。只不过,人工智能也罢,或者其他如生物医药也罢,从人类命运进程的角度而言,优先级最高的无疑是能源的变革。理由也很明白不过,气候危机正以肉眼可见、肉身可感的速度向我们袭来,各种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这正是大自然给出的警告。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的进展,要远远领先于能源变革的前进步伐。人工智能当然很重要——机器人替我们扫地洗碗干重活脏活危险活,当这一切成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之后,人将得到更多的解放,人也许真的不需要工作就能存活下去。从这个角度说人工智能无疑是“极其迷人”的,因为它提升了人存在的幸福感。

科学圈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与他国之间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普通人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恐怕来自于工作的被替代——主要是那些曾被视为金领、白领工作的脑力劳动。对于前者,只能寄希望于奋起直追;对于后者,我想说我们的焦虑被放大了。可以拿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作个对比:当初电子商务兴起之时,有著名大佬曾在公开场合布道说,“要么今天电子商务,要么明天无商可务”(大意)。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线下实体店依然存在,并没有出现(线下)无商可务的情形;相反的,电子商务平台反过来却要向线下实体店渗透。另一点则是,电子商务不再是便宜和赚钱的代名词。我曾经在某电商平台买过两个玻璃杯,后来有一个坏了,我就想着去超市看看有没有,好家伙,同款一模一样的杯子,超市里只卖6元而某平台上的商家却卖20元。这是其一,其二,商家在电商平台赚钱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要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不过,这并不是科技造成的问题,更多层面是商业本身的问题。此乃题话外,且按下不议。

所以,当听说Sora引发了某些群体的“集体性焦虑”,不免让人为这“集体性焦虑”而焦虑了。拿科技本身来说,好像近现代我们普经在重大科技上引领过全人类一样——难道电是国人发明的么,互联网也是国人发明的么?

其实人工智能是否果真那么美好,看法也很难一致,哪怕科技圈的某些大佬,诸如马斯克就不止一次对人工智能的可能不利后果发出警告。从另一个角度讲,还有一种不利后果也值得担心,那就是人工智能容易受到某些受益方的操控,而其他本来的受益方,则有可能沦为受害方。相比而言,相信清洁能源的普及将使所有人受益,而不容易受到操控。另外,清洁能源发展道路上的技术瓶颈可能更清晰,就光伏来说,除了提高光电的转化比率、降低光伏发电的各项成本之外,最大的瓶颈无非是在储能环节了。而光伏与某种大规模储能机制的结合,可能就是清洁能源看得见的现实未来。

科技圈为Sora焦虑的意义何在呢?痛心疾首的问题,也不是科技本身能解决的。Sora自然要学习,不过清洁能源的未来或许更有机会——而能源的现状,是一个更值得让人焦虑的问题。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好,而能源是否能够向清洁方式转变,则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生存。

-by 冯一刀

接受松弛的屁股和下垂的乳房

伤感来自松弛的屁股,下垂的乳房。但我们的晚年将平静地接受这一切,那是岁月留给我们的礼物。好了,我要谈的,是两部电影。

拉芙蕾丝

全世界著名色情电影(加个“最”字也无妨)《深喉》女主角的人物传记片。《深喉》这部片子拍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是一部小制作的偶像级色情电影。但票房据说达到60亿美元,而女主角只分到了1250美元(拉芙蕾丝里提供的数据)。

《深喉》这部片子确实称得上是奇迹。片中的演员员们既不漂亮,也不性感,女主角还长了一脸的麻点(看了《拉芙蕾丝》才知道,她其实是业余演员,《深喉》整部片子总共才拍了17天);剧情也很简单(但不得不承认,里面有部分想像力还算奇特)⋯⋯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一部极其小制作的片子,在色情电影的王国里,它真的就是一部“毛片”。但是在那个年代,就是这样一部粗制滥造的色情片,却轰动一时,而且还被打上了“性革命”的标签。无论是票房还是社会影响力,《深喉》都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电影。从传记片中可以看出,70年代的美国人公开放映、谈论这部电影,从市井小民到警察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名流,都把它作为一个正经的话题来讨论。而《深喉》的女主角琳达,成了一时光彩照人的“电影明星”。

这一切的成功,自然有美国社会六七十年代性解放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偶然因素也不可忽略:假设这部片子换个名字不叫《深喉》,其知度名效果或许就会打些折扣。

然而一个瞬间成名、光彩夺目的“电影女明星”,过的却是家庭暴力下的悲惨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看了《拉芙蕾丝》,人们从当年放映《深喉》的同一块屏幕上,才算对《深喉》有了点真正的了解。

爱在午夜之前

色情片的翘楚是《深喉》,而文艺片的翘楚,我认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如果再加一个名单,那应该是这个“爱在”系列了。这个午夜之前是“爱在”系列的第三部。在这一部“爱在”中,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深情款款,而是充满了家庭关系的纷争——尽管有时候是极其微小的纷争,却能在倾刻间改变两个人之间的氛围。

“爱在”系列也是神奇的小制作电影——通篇的对话,简单的情节,算不上帅歌美女的组合,可就是这么一本小制作的电影,这么多年来却一直俘获着全世界文艺青年们的心。哪怕文艺青年圈外的,推崇“爱在”系列的也大有人在。

人们在“爱在”里看到了什么、又到底推崇什么呢?我想是那种男女之间的情感和际遇。火车上偶然邂逅的美好故事,恐怕是很多单身旅行者曾经臆想过的吧?然而美好的情怀可遇不可求。人们在“爱在”里,看到了单纯的、毫无功利性的真正意义上的那种邂逅,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感动人之处。

这么多年了,“爱在”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消逝。在第一部“爱在”里,男女主角虽然算不上帅哥美女,却毕竟也光彩照人。而从第二部开始,皱纹开始爬上他和她的脸,尤其是她,和年轻时真是没法比。尽管在第三部“爱在”里,她毫不保留地向观众展示了自己保养尚好的乳房,但是,岁月已经不会再回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彼此开始松弛的屁股,下垂的乳房。

-by 冯一刀

恋恋山城:做一个农民的理想

面对一片花海,有人会高兴,有人却会悲伤;甚至来不及悲伤,身体便已入了土,“化作春泥更护花”去了。

为了摆脱该死的城市生活,驼背若望从城里搬到他继承的山野庄园。这男人一心想做个农民,当然,严格地讲是做一个农场主或庄园主——农民的升级版。若做好了,这农民的生活岂是城里人可以向往得到的?总之是个有理想的男人,连着他的小小的家庭。这理想虽不光彩夺目、高大魁伟,却实在动人、朴实可鉴,而又充满艰辛。人生处处布满了陷井,充满了友善的敌意。而怀抱理想的人是那样执迷不悟。不如皈依了佛法所言“放下执着”?便无烦恼可寻了。

忽然有一日,或许你也想做一个农民,种几片花果蔬菜,养些个兔子,门口挖一小潭收集雨水—— 那得多大一片土地呢。那么有朝一日,做农民也是一个痴心妄想了,何况是做一个优雅的、并不悲伤的农民。将来的社会,也许并不遥远,不但土地、水卖得更贵了,即便空气、阳光也要按价收取费用。

有谁会同情、怜悯这个做农民失败了的驼背男人呢?其实他有极高的做农民的天赋,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他必定成为一个优秀的农场庄园主,但按照人类社会的规律却未必,只是因为自然规律有时候偶尔也会输给人类规律。人性之恶一旦加诸于自然头上,便往往要论个你死我活了,需要指出的是,这你死我活往往是一场不公平的斗争,因为死的一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争的信息对他来说完全不曾公开;而活的一方,他之所以为活,是因为他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远远胜过对方。

在人类社会中讲斗争,自然人何曾是社会人的对手呢?

种出了美丽鲜花的农民,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善良的自然人。人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属性面前常常不堪一击,这是人类文明的代价。

有时候文明的意思之一是,奸诈人可以玩弄善良人。一个善良人的理想:告别去他妈的城市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哦,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理想!又是多么容易落空的理想。哎,他差点就成功了,就差一口泉水。就像一个在城市里的人,他差点就成功了,就差一点运气和坏性。倘使人们变坏一点,多放弃一点自己的原则和所谓的底线,那么人们离成功便又近了一步。今天,尤其是在中国,人们而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丛林生活法则。

《恋恋山城》——就像和上一次看的《革命之路》一样,一种有关理想气质的东西,它击中了我。关于理想,我们已经不再谈了,如果哪个城里人说自己的理想是去做一个农民,那简直是要被很多人讥笑了。所以你看,这是一部多么含情脉脉又残酷的影片呵。

-by 冯一刀 旧岾

十年聊一句

某个初夏的下午,心血来潮,居然找到了借借的QQ,发起添加请求之后,不久便收到回音。

十年有余了,我们之间没有半点牵连,甚至我们彼此都是“陌生人”而已。打过招呼之后,我打出如下文字:不知从何说起,颇为挂念。

借借还是性情中人。她说现在骗子太多,要对我“验明正身”,我也不恼;她说我“嘴滑”,哪知我说的却是真话。一个网路上的ID,从未见过面容,从未闻识声音,十余年过去了,虽然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是鲜活的。仿佛一位故人,即便多年后搭上一段话,也不觉得生疏。

每个经历过BBS的人,对这种奇怪的情感关系大约都不会觉得吃惊。

有时候我们经历一段故事,故事中的某个主角已不在了,故事周边的人还在。于是故事的影子一直在。

记得借借大约曾说,她喜欢我的ID的冷兵器味道。其实我的ID颇有些杀气,与个人性情并不相符,所以想换个笔名,奈何一直不曾有钟意的新名称。然而冷兵器时代,我亦十分向往——最美好的诗情画意,只停留在冷兵器岁月里,“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古人的情怀,只怕早已失传。

不知道我们能留给后代什么?情怀?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科技?只会越来越发达。似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是十分中庸的人类,没什么特点值得后代回味。甚至有可能一代不如一代,将来的人类,都体会不到文字交游的乐趣了——然而人类所有的外在表象中,文字最能直通心灵;但愿是杞人忧天吧。

而回到眼前,明天外面的世界依然是车水马龙。恋人们依然会迎来五月的最后一天。而曾经,那个亲密无间的人,也许已成为世界上距离最为遥远的人。

就像浪花,相遇后分开;像星辰,遥远而寂静。

我也曾经设想过,故事里两个主角重逢相见的情形,却不想这情形,不是以十年为限,估计也不是以二十年为限。相见,不如相念于江湖;或者竟不如相忘于江湖。虽然,我在茫茫人海中念过你。

-by 冯一刀

身是心的枷锁

——记于2009年6月

周日和友人东凯游灵隐。这地方将近二十年前去过一次,此寺名声大,位置又绝佳,在杭这些年却不曾去过一次。进得灵隐,也无意烧香拜佛。东凯兄说得对,心诚则灵。

其实找寻寺院,是贪恋寺院所处的环境。只是灵隐名声太大,所以游客甚多,寺院本有的清静也就丢失了。听飞来峰顶上卖水的师傅说,九月份和冬天里灵隐的游客稀少,那么到时便捡这个时候再去探寻一番吧——起码飞来峰是可以看看的,虽然这只是小小的一个山峰。其实从灵隐一直往里走,有一处更大的寺院叫做“永福禅寺”——这倒是一个叫人回念的地方,在灵隐寺挤满了人的时候,这里居然还是人烟稀少、清静得很,而此处离灵稳不过几步之遥。

一处名声大,世人便都拥往那里;一处名声小,其实环境更佳却少有人前往。对我们来说,既是幸,又是不幸。我且只顾着说幸好了。<br/><br/>  这永福禅寺面积甚大,院内树木葱郁,花香溢鼻,更有流水潺潺,灵隐寺跟前的小溪水想必就是从这流出去的。永福寺其实坐落在北高峰下,越往上走,越觉得这里简直落成了一个人间胜地,起码是个隐居的胜地。而这禅院,据传也正是东晋一位名僧所建。你看这中国的寺院,都会挑地方,但凡寺院,总是落在风景环境绝佳的地方,一般百姓却绝难有这等待遇了。

之前只知道有灵隐,却不知那树丛之中,同样还掩盖着一片那样清心的院落。

沿着山路一直往上走,却到了唐诗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地方,也是一片寺院。有些传说和诗句中的描述,大抵是扩大了,其实此处并看不到“浙江潮”——除非千年以前的“浙江”非现在之“浙江”。此处观景倒也不错,可以眺见大半个西湖。当然,最好还是北高峰顶上了。正是中午一点钟的太阳,我和东凯兄沿着山路上行,山中虽有凉意,也仍然浑身湿透。山中一个卖水老伯,说自己天天七点多挑水上山,只需十五分钟;又说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常年凌晨在这爬山,一个来回只需四十五分钟。真是厉害。

游山途中生出一个感慨来:若这天只是在家睡着,或在西湖边找个地方坐着聊天,这半天的时光恐怕早过了;而在这山中的“旅行”,却让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了,而且实实在在地做了些事情,实实在在地出了一身汗——由是我想,生命的三分之一意义在于旅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旅行会将一个人的生命拉长;或者不是三分之一,反正就是个比例问题。

可惜我们都没有索要到这三分之一。我们的生命都过份地集中在了床上的三分之一,工作谋生的三分之一,和下班后仍然面对着电脑显示器的若干分之一。  

我们的身体在休息,心却在疲惫。身体是心灵的枷锁,他关住了心的自由,我知道。

而这感觉,它将如影随形。也许是一辈子。佛院也解决不了。

远在北京的王紫推荐给我听的一首歌,里面有几句歌词甚是喜欢——我还有没有大把的时光,有没有大把的方向呢?

来啊 快活啊 反正有大把时光 

来啊 爱情啊 反正有大把愚妄

来啊 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方向

来啊 造作啊 反正有大把风光 

2009.6.22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