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你才是你

我是个对你有用的人

你的恭敬热情不是你

我是个对你无用的人

你的冷漠粗鲁才是你

//

就像两个世纪争夺一名诗人

一个世纪说

他出生在我的世纪

所以他是我的诗人

另一个世纪说

不 他的诗创作于我的世纪

所以他是我的诗人

//

只有当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而每一个世纪接纳我 包容我

那才是我的世纪

//

我也想到了另一个你

曾经和我热恋投送柔情的你

我曾经吻你一千次一万次

你也吻了我一千次一万次

而我只是对你不小心一次

你却决绝地判了我死刑

//

究竟哪一个你才是你

竟可以轻易地忘掉那些吻

//

我希望自己对你是个无用的人

-by 冯子明

读书录第二十三辑

220.读洪子诚《日瓦戈医生:生活的多个面向》,作者提到:“在相近的社会制度,在思想、文学都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可能出现如《日瓦戈医生》那样的作品?答案是我们这里尚没有形成一个与政治分裂的独立的文学传统。”这个问题很好,因我之前也提到过。在我看来,这种与政治分裂的文学传统中国并非自古没有,至少小说不是。中国伟大的小说产生在古代,何以如此?正是有独立的精神身份,小说尚未成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那些伟大的小说作品都来自民间。可见,现代中国在文化、文明的传承上,是欠了怎样的债。

221.《一个孩子的诗园》作者史蒂文森,即《金银岛》作者(惭愧我也没看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身份写的诗。无意看到有介绍说这是英国国宝级儿童读物。中英双语的版本,倒也值得留心。

222.“漫步于淡泊无求的青草地上,无比满足地混迹于菜蔬花草间。”“如果你在失去自己的闲暇,当心!你可能在失去你的灵魂。”出自《浮生琐记》(朱纯深 译)之《人在世外》,作者是英国作家波绍尔·史密斯(1865-1946)。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维护和追求“纯正英语”的名士,英语正确用法的权威。鉴于这个身份,这本英汉对照、篇幅短小的优美散文和格言集,倒是英文阅读的好材料,值得。书的译名,让人想起咱们的《浮生六记》,不同的是,《浮生六记》是长散文。

223.“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里厄看到了世界的荒诞,也知道人类的危机永远不会过去,但他相信:即便身处荒诞,人也一样具有尊严和价值,面对荒诞,人要承认和正视现实,要做出积极的反抗。来自47岁遇车祸身亡的加缪笔下。致敬加缪,尽管他的书我还不曾深入。

224.海明威是被毁灭的,还是被打败的?

225.“在山谷中这个灰暗和闷热的早晨,沙皇的样子有点可怜。同时又令人感到困惑、害怕:这么畏缩、羞怯的人竞会是一个压迫者,这么软弱的人,竟然主宰着人们的生杀大权,或下狱处死,或赦免恕罪。”这段话极好,如果我也有能力写个小说,也会像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这样写。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问题。

226.这段《日瓦戈医生》中的描写,非常喜欢,录而念之:“拉拉顺着铁路走在朝圣者踩出来的小路上,然后拐进通往森林的草地小径。她不时停下步来,眯起眼睛深深呼吸着旷野上繁花的芳香。这芬芳比父母更亲,比情人更好,比书本更富于智慧。一刹那间,她的存在又有了新的意义。她领悟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就在于要把握大地的动人心魄的美,并一一道出这美来。如果她做不到,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她要为自己留下后代,让他们替她完成未能完成的使命。”

227.“工作与谋生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在特朗斯特罗姆这里是不确定的,而他任由它存在。”读云也退书《勇敢的人死于伤心》,才知道这个特朗斯特罗姆一辈子就写了200多首诗,59岁半身瘫痪。可就是这个人,80多岁凭借诗歌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段传奇了。他《孤独》这首诗里这几句颇让人喜欢:

我必须孤独

早晨十分钟

晚上十分钟

——无所作为

-by 冯子明

更多 两分读书>>

世界为你献上三百首诗

编选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诗集

编选这部诗集,最初的想法是送给自己,或者以后送给孩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觉得市面上现有的综合性诗选集,自己特别满意的没有;当然,这可能有版权方面的因素。但我还是决定自己动手编选一部诗集,并假设这是一本出版物。

我想到的是编选300首诗。之所以是300,是因为300在中国是个特别的数字——《诗经》被称为诗300,《唐诗三百首》亦是300。我从全世界范围内,编选出300首诗,也是想向《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致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的先人几千年前就创造出了伟大的诗歌。不过,中国的现代诗(白话诗)起步较晚,而这部诗选集,是一部现代诗诗集,从目录的编排上,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出中文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所以,就现代诗则言,诗歌的汪洋大海尚在国外、在世界各地。

我们伟大的《诗经》乃是孔子所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清朝的蘅塘退士孙洙,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事实上,各类名人编选的唐诗选本,数量众多,但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还是蘅塘退士的选本。在中国,文学选本由不见经传人士所编、而又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还有《古文观止》,这本书的编选者,是绍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皆是民间普通人士。但谁也不能否认,《诗经》以降,《唐诗三百诗》和《古文观止》,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选本。这自然也给了我信心——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写诗读诗人,对于自己所编选的这部诗集,我却自信它有可能是最好的综合性诗集。不过,从全世界范围内的诗作中,选出300首,其实难度非常大。

我编选的标准描述如下:这首诗能令人心动、甚至瞬间就令人心动,情感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强烈还是柔和,而且这种情感是一种不容易过时的情感,能让人屡读不厌;诗的篇幅适中,明白易懂、不晦涩,适合朗诵,语言要有诗意;最理想的是那种“有篇有句”的诗,即诗中有金句、特别动人的句子,而整首诗也属上乘之作。当然,这样的标准会漏掉一些好的诗作,比如就篇幅而言,一些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往往是他们的长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有1300多行,拜伦的《唐璜》,更是达到了16000多行,等等。这一整部选集当中,只有海子的《生日颂》等少数几首诗,达到了100行左右。另外,还有一条规则,入选诗人的出生年份以海子为界,即不晚于1964年出生。言而总之,我这部诗选集的定位是大众读本,对于想阅读长诗,或想对诗人有更深入、更广泛了解期待的读者,应该去读诗人的专集甚至全集。

不过,全世界的诗人何其之多,我也非专业的诗歌研究者,坦白说,我并没有、也不可能读很多全集甚至专集。我获取诗歌的途径,有的是选集、有的是专集,少量才是全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选集阅读和接触诗歌的,所以,选集对于大众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来讲,编选这部诗集的优势是可以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因为我和文学界、诗歌界,并没有半点联系。我所选,都是发乎内心。

对于一部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诗选集而言,国外诗歌的译本选择至关重要。同一首诗,不同的译本,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这个时候,不能迷恋名家和权威,有时候,一个普通译者的译本,要比名家高明。而且以我的观察,同一个译者在翻译同一个诗人的作品时,有的好、有的却一般。所以,编选国外诗歌,其实就是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译本。

比如说,里尔克的《秋日》,译本很多,包括德语翻译名家冯至,也译过这首诗,但是在比较过众多不同的译本后,我选择的是北岛的译本——这个译本也是我多年前,在一次朋友家里听别人朗颂时听到的,印象极为深刻,只是一直不确定译者是谁。

可以举例比较下译本间的不同,以《秋日》后五句为例,冯至的译本是: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北岛的译本则是: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这几句诗是整首诗的灵魂。“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和“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无疑后者更有诗意、语感更美。但这种差别,对整首诗来说,却是致命的。当然,这里绝非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在选择其他诗时,也有北岛的译本感觉不如其他译本合适的时候。毕竟翻译的过程,情形可能比较复杂,比如有直译和转译的区别,但对我而言,读者对象毕竟是中文阅读者。

又比如卡瓦菲斯的《城市》,也有若干译本。我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朗诵时,内心极有共鸣,诗的语感也非常强劲,但后来买的一本《卡瓦菲斯诗集》,是黄灿然所译,和我之前接触的译本(西川译),感觉上就要差不少。以这首诗的开头为例,黄灿然的译本是: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

找另一个比这里好的城市。

无论我做什么,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西川的译本是:

你说:“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

另一座城市,比这更好的城市,将被发现。

我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命运的谴责。

黄灿然是译诗名家,近些年来比较活跃,在年轻读者中也许知名度更高。但就这首诗的译本而言,无疑西川的译本更有情感、更有张力,所以,在比较了黄灿然和其他人的译本之后,我选择了西川的译本。当然,黄灿然有些诗的译本,在不同译本中又是最佳译本。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最好的译本,都落在自己头上。比如我选聂鲁达的诗,有的译本选陈黎/张龄芬,有的又不是。不过,好与不好,这当中毕竟有主观体验因素,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只能说,自己尽力选出我所认为最好的译本。

所以在国外诗的选择上,更多的精力是花在不同译本的比较上。这需要广泛的阅读,本人才疏学浅,对翻译一事也毫不通晓,接触的译本或许并不够多,所以,也不敢保证即便是按自己的标准和审美,选出的译本就一定是最好的。

甚至还有很多诗人甚至著名诗人的诗作,并未在这个集子里入选。这也怪乎本人才疏学浅、见闻十分有限。一首诗也是一个人,有的人有的诗,可能只是无缘遇到,并非一定不值得入选。事实上,以我一人内心之力完成这部诗集的编选,已经颇让自己觉得欣慰了。当然,这不会是这本诗集的最终版本,以在后的日子里,我会一如既往地读诗、写诗,并不定期地优化这本诗选集,这个过程,会在书后的“跋”中予以记录。

成稿于2024年12月 2025年1月编辑版式调整

我编选这部诗集,也是在向《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致敬。不过,《诗经》和《唐诗三百首》虽然都称300,实际入选的诗歌数量,并非300整数,而是300略有零头。我编选的这部集子中的诗歌,按作者的出生时间先后排列,时间跨度从1200年代的古波斯鲁米,到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海子,共收录世界各地140多名诗人的诗作300首整。不过《出自内心》这首诗在编排顺序上有点例外,本来应该放在前面,但我把它放在了最后,因这首诗的主旨,与我竟十分地贴合,用作整部诗选的收尾,实在太好。

这部诗选集中的内容主题,从爱情到命运、到生命、生活、孤独、死亡、友情、自然、国家、热爱等等,范围算得上十分广泛。比如也有写给孩子的诗,虽然不多,但体现了成年人内心的特别柔和之处——写给儿子的诗有博尔赫斯的《致儿子》,写给女儿的诗有伊格内托的《致女儿》、戴望舒的《示长女》。我得明示一点,兼顾国家和地区平衡并不是我选诗的原则,但我的阅读面的确有限,所以,我除了坚持继续写诗外,也会坚持读诗、扩大阅读的关注面。特别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外国诗作,译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非常值得感谢,没有他们,我们在诗歌上的视野,便难以扩展到世界范围。而中国的现代诗歌起步较晚,更多的优秀诗作,毕竟是在国外。这部集子里的少数外国诗作,由于某些原因,编选者无法确定译者,都以“佚名”表示。对这些译者,同样表示感谢。

世界诗歌,数量极为浩繁,从中选出300首,其中难度,比起从全唐诗中选出300首来,不可谓不更大,即使现在有了互联网作为帮手。我也发现,中文互联网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全球诗歌库,编选这部诗集,主要还是依赖纸质书籍。

鉴于本人的学识之浅、见闻之窄,这部诗选集难免有疏漏或错误的地方,还请阅读者包涵。当然,这部诗选集会不定期优化更新,至少,这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版本。

冯子明 2024年12月

破·地狱:人生苦难到头时

初听《破·地狱》这部电影,只觉得片名有点怪异,没想到是一部深沉的影片。香港影坛也并没有死,尽管需要艰难求生——可如今,谁又不是艰难求生呢?

开始以为会是个枪战之类的故事,毕竟,枪战片是香港电影的传统“强项”之一。为了保持神秘感,在走进影院之前,我都一直不曾看过影片内容的介绍,未曾读过一篇影评。当电影开始讲述,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为死人做法事”的故事。为死人做法事这个行业,在杭州的某些角落也有,我也亲见几回,少不了吹拉弹唱的场面,有的甚至还有法事师傅翻跟头表演之类。法事的持续时间通常较长,有的甚至连着要做三天。总之,热热闹闹、吵吵闹闹,人都死了为什么还不让人安静?这问题让人不甚困惑。不过,对于前去吊唁的生者来说,只能以尊重习俗和家属为重。

所以,当电影中出现法事的画面时,甚至让我觉得有点亲切,感觉这电影离自己的生活,原来那么近——香港那么国际化的繁华之地,也保留了为死者做法事这样的古老传统么?或者,用现在很多人的话来讲,叫保留了“陋习”。若不是电影,还真不知道在香港,“破·地狱”原来是指一种法事习俗。

人死之后,谁往天堂,谁往地狱,活着的人又何能知晓?这“破·地狱”三个字,或许就有破除地狱之苦的寄意吧?

一个人死了,在遗体化为灰烬之前,还不算真正完成与世告别。所以才要为死人化妆、穿戴整齐,让死者有一个干净、良好的仪容,完成真正的告别。当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温情脉脉往往是缺乏的;但现实的凌厉,从来都不缺,何况那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三年。电影因为有三年疫情这一特殊背景,尽管只是点到为止,懂的人都懂了;也因此,这部影片具有了现实意义,具有了历史感和沉重感。

也让很多人可能也有了感同身受。这种同样的感受和变化,发生在香港,既让人意外,又让人不意外。

为新人办婚礼,为先人办丧礼。做法事办丧礼,为的是超度死者,然而真正无法超度的是活着的人。电影台词表达了这样的理解,也正是这一点,让一个深守传统法事规则的人,最终选择了对女儿的温和妥协。

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多年前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只不过,《入殓师》更多的是表达“死如秋叶之静美”,在影片叙述的笔墨上,也是集中于为死者整理仪容上,整个电影的画面是安静的;而在《破·地狱》中,有大量人物内心和观念的冲突,电影在冲突感的表达上,要远甚于《入殓师》。两部电影各有千秋,《破·地狱》完全可以媲美《入殓师》,在人文关怀的宽度和对生命思考的深度上,甚至都超过了《入殓师》。

人生到头,前方是座奈何桥。善良的人,一切苦难,到此都该结束了。

因观影片《破·地狱》,写此短文,以为一念。

-by 冯子明

她的眼她的心

我在想宇宙里的黑洞,

即使被你忽略但都在的黑洞,

将一亿个太阳吸进肚子里的黑洞。

//

宇宙是我最后的唯一退路,

那里有我思考的星辰和一切,

那里能容纳一切人类可悲的情感和苦难。

//

在那些黑洞之间没有一粒尘埃,

而你活在一片称为人间的尘埃中,

在这片尘埃中你看见了她。

//

她的眼她的心,

就是你在人间遇到的黑洞,

你心甘情愿却只能在黑洞外徘徊。

//

你进不了她的眼她的心。

//

我看着这一切,

是谁安排了这一切,上帝?

又是谁安排上帝安排了这一切?

//

停止你的哀怨吧,

我将不会沉缅于悲哀,

无论那些悲哀来自四面还是八方。

//

这首诗是宇宙派出的天使,

宇宙是我最后唯一的避难所,

希望也是你的。

-by 冯子明

读书录第二十二辑

215.波斯诗人我读得较多的是鲁米,之前买了一本海亚姆的《鲁拜集》(张鸿年 译),搁在书架上却未曾细读。海亚姆也是评论界中的大家。近日细读《鲁拜集》,竟也有隔代知音之感。摘录几首鲁拜以为其念。

上苍撒到人间到处都是忧愁,

送一个人出生,把另一个掠走。

未出世的若知道我们所受的苦,

他决然不会也到世上来受苦。

有人苦苦寻觅,想探求事物的究竟,

不知纷纭的世事自然而然发生。

今天似乎找到了一事的根由,

明天看时,原来一切早经注定。

一个人被带到世上,另一个被掠走,

个中奥妙没有人能够参透。

我们的命运从来就是如此这般,

人生如杯,杯杯耗尽我们生命之酒。

在世上只要有半张大饼充饥,

有一个供起居栖身之地,

不做他人奴仆也不使奴唤婢,

心情舒畅地过活,多么开心惬意。

一罐红酒,一卷诗章,

一块大饼,填饱饥肠。

我与你在荒原小坐,

其乐胜过帝王的殿堂。

216.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为法兰西诗人普鲁多姆所获得(郑万里《纷繁世界的背影》)。我注意到,以诗歌作品获诺奖的,在所有诺奖文学奖获得者中约中四分之一。诗会永远活着。

217. 伯特兰·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说,“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深以为然,也正是我的宇宙观。

218.读了杨典《巨鲸》一书,方知小时候那个熟悉的日本和尚一休,竟是个极为丰富的人物,大约1471年一休78岁时,和盲女艺人森发生了惊为天人的爱情,并为森写了许多情诗、且与之相爱至死。且诗题十分大胆,如《美人阴有水仙花香》等。杨典先生评论说,一休是要用对色情与肉欲的思考,来反抗宗教神权中那些反人性的东西,从而最终达到最深的宗教境界: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评论亦十分精彩。

219.又,在谈到《日瓦戈医生》时说,“中国近代也是一片大混乱,有着无数的悲剧和太多值得写的东西。但是中国作家没有产生出这样一本大书。究其原因,不是中国作家不会讲故事,而是知识与博学不能融会贯通,甚至很多会讲故事的作家知识结构太单调,对文学外的艺术修养基本等于零。“前半部分描述的事实,也是我的感慨。杨典先生这个评论可谓激烈,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有启发意义。但我认为,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外在环境,以及由于外在环境导致的某种人的变化。

-by 冯子明

更多 两分读书>>

我的爱已很久

很久没提笔

在白色的宣纸上书写

由岩石构成的伟大汉字

我没有停止过对你们的爱

我的爱 已很久

//

也很久没给你写信

穿过那些古老的秋风

在落叶缤纷的时候送达

我走在路上时的默默沉思

//

就像对于父母

我们总是通过沉默来交流

对于床上的爱人

我们也不必总是用热烈的言语交谈

//

我在南方的庭院里扫着落叶

让我想起你头上掉落的青丝

它们都充满了诗意

而我有的是怀里的温柔

//

你在所有的日子里

一如既往地平淡着

我想要你的平淡

但你的平淡最是难学

//

而悲伤也将远离你

悲伤

不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开花

悲伤只会结果

结出我们看不见的果实

-by 冯子明

香烟妹

曾经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

那时,我和老旺、老苦,一起租住一套房,在四环和五环之间、离五道口不远,小区名字叫建清园。我和老旺一起走着回去的次数较多。途中路边,有一家专营香烟的小店,店里常在的,是一个年轻姑娘。老旺是烟民,我俩有时就进去,借着买烟,和姑娘聊两句;私底下,我们称呼她为香烟妹。香烟妹是湖南人,个子不高,但身材比例匀称,面容姣好,而且看起来,颇显得性感健美。

香烟妹的年龄和我相仿。聊的次数多了,彼此也就稍微熟悉了一点。有一回,大概是在老旺的起哄下——具体情形记不清了——我给了一张香烟妹我的名片。没想到,过了两天,香烟妹就联系我,约我去爬香山。那时虽值春夏之交,但对于香山,我早有神往之意,便欣然一同前往。去之前,香烟妹还提醒我,爬山时可别跟不上她。我心想我一个精壮小伙子,爬山怎么会还不如一个姑娘呢?

没想到,香烟妹爬山的速度奇怪。刚开始我还能跟着她,紧紧相随,到了半山腰,我就渐渐体力不支,香烟妹的速度却丝毫不减;她也不等我,竟自顾自一直往上爬了去。我在山腰休息的时候,香烟妹却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山顶了。我只好投降,说爬不动了,等她下山。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姑娘面前,甘拜下风。原来香烟妹不但身材健美有力,耐力也是十分出色。

这次爬山,让我感觉自己在她面前“出了丑”。后来,我又单独去爬了一次香山。这一回,我按自己的节奏,登上了香山顶。虽然因季节之故,并没有那传说中的香山红叶、故都之秋,在山顶上,也足有一番登高远眺的况味。其实和香烟妹一起爬山的时候,她的速度太快,而我想跟着她的速度,体力消耗太快而已。

不过,没过几天,香烟妹又联系我,约我一块去爬八达岭长城。因为有上次爬山的“阴影”,我竟然拒绝了一个漂亮姑娘的主动邀请。想来,香烟妹对我应该有几分好感,而且,湘妹子不是以热辣著称么?只是我的这次拒绝,让我们的故事也就到此嘎然而止了。这之后,我好像也就不曾去见过她,后来不久,我也随老旺回到了杭州,便再也没有她的消息。再之后,老苦也离开北京到了杭州。如今,大家都在杭州,隔三差五地会聚一下。

不知道香烟妹现在过得怎样呢?是不是嫁给了一个好男人?希望这个男人,身强体壮耐力充沛,能够让香烟妹开心。

关于独裁的讨论

一群人在讨论独裁

老百姓根本不在乎

一个男人不容置疑地说

只要日子过得好

另一个人坚定应和

似乎他们正活在一个好时代

//

几千年了 李世民出过几个

人群中有人冷冷地说

老百姓选择的是概率

独裁者不一定是坏人

当中出好人一定是小概率

//

人群的灾难史

往往伴随着独裁史

人群必须有一套机制

去选择概率而不是某个人

除非他们不选择

或没得选择

//

人群需要明白

当他们的内心服从于

一个权力加持的强人

在恐惧和狂热面前下跪

等待他们的不会是嘉赏

//

很多人也将失去作为人存在的初衷

-by 冯子明

和平年代 内心兵荒马乱

当一个中年人沉默

你不必猜测他身体的形状

和平年代 内心兵荒马乱

//

当一个青年人沉默

你不必猜测他内心的彷徨

和平年代 内心却兵荒马乱

//

当很多的中年人青年人沉默

你不必猜测他们内心的方向

和平年代 内心为何却兵荒马乱

//

和平年代建起了很多高楼

和平年代一头猪可以很快出圈

和平年代年轻人成了生理老人

//

和平年代肉体们害怕繁殖

和平年代埋葬了就业机会

和平年代月薪达到四千元

//

不要去问为什么

不是所有的和平年代都给人幸福

和平年代也许有太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唯希望孩子们年年有快乐和新欢

-by 冯子明 2024.12.16